寿康宝鉴

求学之道博专兼顾

shoukangbaojian2022-06-30313

学之兴废,随世轻重。汉时贤俊,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,上明天时,下该人事,用此致卿相者多矣。未俗已来不复尔①,空守章句②,但诵师言,施之世务,殆无一可。故士大夫子弟,皆以博涉为贡,不肯专儒。梁朝皇孙以下,总之年③,必先入学,观其志尚,出身已后④,便从文吏,略无卒业者。冠冕⑤为此者,则有何庇、刘……、明山宾、周舍、朱异、周弘正、贺琛、贺革、萧子政、刘縚等,兼通文史,不徒讲说也。洛阳亦闻崔浩、张伟、刘芳,邺下又见邢子才:此四儒者,虽好经术,亦以才博擅名。如此诸贤,故为上品,以外率多田野间人,音辞鄙陋,凤操拙,相与专固,无所堪能,同一言辄酬数百,责其指归,或无要会⑥。邮下谚云;“博士买驴⑦,书券三纸,未有驴字。”使汝以此为师,令人气塞。孔子曰:“学也禄在其中矣。”今勤无益之事,恐非业也。夫圣人之书,所以设教,但明练经文,粗通注义,常使言行有得,亦足为人;何必“仲尼居”即须两纸疏义⑧,燕寝讲堂⑨,亦复何在?以此得胜,宁有益乎?光阴可惜,譬诸逝水。当博览机要,以济功业:必能兼美,吾无间焉⑩。

【译文】

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,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。汉朝的贤士俊才们,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,上知晓天命,下贯通人事,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。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,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,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,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,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。因此,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,不肯专攻一经。梁朝从皇孙以下,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,观察他们的志向,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,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,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。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,则有何胤、刘……、明山宾、周舍、朱异、周弘正、贺琛、贺革、萧子政、刘……等人,这些人兼通文史,在洛阳城,我听兑有崔浩、张伟、刘芳三人的大名,邺下还有位邢子才:这四位学者,虽然都喜好经木,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。以上的诸贤士,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,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,这些人语言鄙陋,道德拙劣,互相之间固执己见,什么事也干不了,你问他一句话,他就会答出几百句,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,他大概说不到点上。邺下有谚语:“博士去买驴,契约写了三大张,不见写出个驴字。”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,岂不令人丧气。孔子说,“俸禄就在学习之中。”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,这恐怕不是正道吧。圣人的书,是用来教育人的,只要能熟读经文,粗通注文之义,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,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;何必对“仲尼居”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,你说“居”指闲居之处,他说“屠”指讲习之所,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?在这种问题上,争个你输我赢,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?光阴可惜,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,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,以求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助益。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,那我就十分满意,再无话可说了。

【注释】

①未俗:未世的风俗。②章句:指古书的间节句读。③(guàn):儿童的发展向上分开的样子。总之年:指童年时代。④出身:指出仕。⑤冠冕:此处为仕宦的代称。⑥要会:要旨的意思。⑦博士:国子学中主讲《经》的人,此泛指执教的人。⑧疏义:系对经注而言,注是注解经文,疏是演释注文。⑨燕寝:闲居之处。讲堂:讲习之所。⑩间,嫌隙,此处指点批评。

【评语】

大千世界,五彩缤纷,学不可以不博;人生有涯,时光易逝,学不可以不精。学习贵在领会精要,而忌死抠章句。弃其本而取其末,终无长进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yanshijiaxun/7634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家风家训

上一篇:早迷晚悟终成大儒

下一篇:不涉群书焉能博学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