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的接受提示性、报施性、积蓄性,都含有德性的成分。如遇儿童跌倒,父母快快称赞:我的好孩子,跌倒总不哭。你看这回跌倒,亦能够自己立起来。儿童受此正面之提示,稍有损伤亦往往不觉痛楚。如儿童见人之物欲要时,急提示曰:非我之物,要之失礼失义,有伤廉耻。儿知廉耻之可贵,即不能要。若与其他儿童相争,则提示曰:我的孩子明礼义好让人。儿晓礼让尊重,随之息争矣。若儿童稍有孝悌礼让之行,父母因事随时称赞,以言词奖励之,这样渐渐的启发,儿童便有倾向道德的观念。有时训导以三纲大义、五常之德,示五伦为人道正轨,遵八德之行,教之仁慈爱物,养成道德之根本。如儿童嬉戏之性,多好残杀生物、折损花木、填穴覆巢、伤胎破卵等,是为儿童悦意之快事,若不加以禁止,任儿施为,终必养成残忍之恶习。幼小施之于物,长大即能施之于人。当其初犯,急警示曰:汝伤天地造物之仁,可速悔罪,并戒勿再犯。
儿童的报施心根于天性,父母常问儿童曰:你长大怎样孝敬你祖父母呢?儿童听了便神爽气朗的誓必报答亲恩,再示导慎终追远祭祀祖先,继志述事显扬祖德,是为报本的孝义。或问谁与你有好处,都应感恩,将何以报德?
又常见儿童积集竹竿、木块、纸盒、钱币等物于床上,或箱内,充分的表现积蓄性,可因其性教以自立,兼能重视公私财产,保护公物,养成公德美行,为建设事业之基础,这便是儿童的德育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jiatingliubujiaoyu/635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