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恕斋先生,曾作献县令,是个好官。后来,他做太平知府时,遇到了一件疑难案子,于是换上了便服亲自下去察访。
他偶然看到一座小庙,想进去休息片刻,出迎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,见到他后合掌肃立,然后招呼徒儿上茶。徒儿在远处应声说:“太守快到了,师付还不快请客人暂时到别的屋子坐一坐。”老和尚说:“太守已经到了,快来上茶。”明先生大惊,说:“你怎么知道是我来了?”老和尚说:“您是一郡之主,一举一动,全郡都知道,何止老僧一个!”明先生又问:“你怎么会认识我呢?”老和尚说:“太守不可能认识郡中的每一个人,但是郡中哪一个人会不认识太守呢?”明先生问:“你知道我为什么事出来的吗?”老和尚说:“是为了某件案子。其实这案子双方当事者都早已经派出党羽,安排在您出访的道路上,监视您的行动了,只是都假装不认识您。”
明先生听了这话,心中恍惚若有所失,于是问道:“你为什么不装作不认识我呢?’’老和尚立即跪磕头拜道:“死罪死罪!我正是为了等您这样提问呢。您作为郡守,功绩不亚于汉朝的龚遂、黄霸,而百姓对您稍嫌不足的,是您太喜欢微服私访。那些土豪劣绅正是利用您这种做法,预先设下蛊惑人心的伎俩:即便是乡里小民,谁没有亲朋好友,谁没有恩怨情仇呢?你问到甲的党羽,必然是甲对而乙错;您问到乙的党羽,也自然是乙对而甲错。如果您访问到当事人的仇家,他就可能把当事人说得一无是处;如果您访问到当事人施过恩的人,那么他肯定要说当事人绝无错处。至于女人和小孩子,他们见闻不广,所言不足为凭;体弱多病的老头儿老婆儿,语言不清,糊里糊涂,又怎么能把他们的话当作断案的凭据呢?您亲自出访尚且如此,如果再以他人的见闻为依据,您想想,这种调查能有什么好结果呢?
“而且,私访的弊病,不仅表现在案情上,访问民情时,亦有弊病,而在修建河渠堤堰时,这种弊病表现得更为突出。
小民各以自己的私利为重,水有利时则阻截过来用以自肥,水成患时则以邻为壑,转灾难于他人,这就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啊。谁又肯以大局为重,去勘测地形,考虑一下治水安澜的长久之计呢?老僧我是方外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之事,何况官家之事呢。只是念及佛法慈悲,应该舍身济众,只要有利于百姓,即便是冒死也要直言。请您俯身明察。”明先生沉思老和尚之言,竟不再去私访,而回归府衙了。
第二天,明先生派差役给老僧送去一些钱粮。差役回来后报告说:“您回归之后,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:‘我的心事已经了结。’便悄然辞世了。”杨汶川老先生曾谈起过这件事,姚安公说:“凡遇案情,只有虚心研察,才能辨明事之真伪,过份相信自己或过份相信他人都是不对的。过份相信他人的弊病,老和尚所言极是,过份相信自己的弊病,也有不少例子可以说明。如果再有一位老僧出来点明,该多好啊!”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yinguogushi/3369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