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光县有王莽河,也就是胡苏河。干旱时则河床干涸,有雨水时则水势又很大,涨水时总是很难渡过。
外舅马公周篆说:雍正末年,有个讨饭的妇人一手抱着儿子,一手搀扶着生病的婆婆过此河。走到河中间的时候,她的婆婆绊了一下,倒在水中。妇人将儿子丢弃水中,尽一切力量将婆婆背负到岸上。她的婆婆大骂她说:“我是七十岁的老太婆了,死了有什么关系!张家好几辈只传了这一个孩子,要靠他传宗接代,你为什么扔了儿子来救我?断了祖宗香火的人是你!”妇人哭泣,不敢回话,只是对着婆婆长跪不起。
过了两天,婆婆竟因为失掉孙子,拒不进食而死。妇人悲痛得泣不成声,呆坐了几天,也死了。不知她是什么人,只是在她婆婆骂她时,知道她家姓张。
有针对此事提出论著的人说:儿子与婆婆比较,则婆婆重要;婆婆与祖宗比较,则祖宗重要。假使这妇人还有丈夫,或其丈夫还有兄弟,则丢弃儿子就对了。既然她与其婆婆这两代都是既穷又寡,只留一脉单传的孤子,则她的婆婆指责就是正确的,妇人即使死了也悔恨不尽。
姚安公说:“讲学家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无休无止。急流汹涌,机会稍纵即逝,这岂是人们深思长考的时候!在形势不能两全其美的时候,丢弃儿子而救婆婆,这是符合天理的正道,使人可以安心的选择。假设婆婆死了,儿子保存了,她一辈子能够心理宁贴吗?这不又会出现责备她爱子而弃婆婆的人吗?
而且孩子还小,是不是能长成也不可知。假使婆婆死了,儿子又夭折,那种悔恨更会怎样呢?
“这个妇人所面临的选择,已经大大超出一般的情况。遭逢不幸,她的婆婆自萌死志,她又以死殉难,其遭遇也真值得同情啊!讲学家洋洋自得地说三道四,借此发挥所谓学之精义,岂不是使白骨含冤、黄泉遗恨么!孙复作《春秋尊王发微》,对二百四十年的历史人物,有贬无褒;胡致堂作《读史管见》,认为三代以下,世无完人。辩析得到是很精详了,可是我确实不敢恭维。”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yinguogushi/3302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