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举不避仇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7319

【原文】帝君曰,先人之死(为周厉王所窜),盖出于南风成之谮(zèn),朝士悉知。终天之恨,予未之忘。后风成死,其子温叔,才而且贤。韦师氏尝谓予曰,风成之子,好学无厌,语言可法,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。天道难知,不意风成有子如此。予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,而闻其善行,心常慕悦。予既升大夫,保氏缺人,遂荐而举之,卒善其职。   [按]鲧虽殛死,禹则嗣兴。管蔡为戮,周公右王。帝君不以父故,而使国家失良佐,贤士屈下僚,可谓善用其孝矣。◎余读礼记,则有曰,父之仇,不与共戴天。继读内典,则有曰,一切怨仇,皆不得报。两说似乎相反,而实各有至理也。吾儒据现在论,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,此不共之心,所以为孝也。佛知过去未来事,见宿世父母,其数无量。与父母为仇者,其数无量。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,其数亦无量。不与共戴天,安能一一相报。又况今日多一仇杀,徒累父母增一怨对。所以觑(qù)破幻缘,隐忍不报,亦所以为孝也。且如武王伐纣,太公负戟从征,伯夷叩马强谏,两人岂不水火。然孟子曰,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。未尝轻置优劣。儒释异同之际,处处作如是观,则愈读佛书,而儒理愈精矣。帝君欲人广行三教,正以此也。

【译白】帝君说:我父亲被周厉王放逐而死,原因是出于南风成的谗言毁谤,朝廷里的人都知道这件事。这种不共戴天的杀父仇恨,我从来没有忘记。后来南风成死了,他的儿子温叔,才干出众而且贤良慈善。韦师氏曾对我说:“风成的儿子,喜爱学习,从来不会厌倦。他所说的话,可以成为法则。当今贵族子弟中还没有这样的人。天道真的是难以知晓,没想到风成竟然有这样的儿子。”我当时虽然和风成有不共戴天之仇,然而听闻温叔的善行,常常生起欢喜仰慕之心。我作了大夫后,保氏这一官职缺人,我就举荐温叔担任保氏,温叔也能够在这职位上尽职尽责为民服务。  [按]鲧虽然被放逐而死,他的儿子禹却继承了父亲职业,治理水患,利益天下百姓。管叔、蔡叔被杀了,他的兄弟周公旦却呕心沥血辅佐周成王。帝君不因为父亲被谗而死,就让国家失去栋梁之才,使贤人屈居不被任用,可以说是把对父亲的孝心扩大到了天下,是真正的大孝。◎我读《礼记》,上面记载:“父亲的仇人,不与他共同生活在世间。”后来读了佛经,上面说:“一切的怨仇,都不可以报复。”这两种说法似乎相反,而实际上各自都有很深的道理。儒家以现世来说,如果不替父亲报仇,就是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,这个不共戴天的思想,就是孝心的体现。佛陀知道过去、未来的一切事情,见到我们宿世父母的数量有无量无边,而父母仇人的数量也是无量无边,就连父母中互相成为仇人的数量也是无量无边。即使与他们不共戴天,又怎么能够一一去报复呢?况且今天为报仇而杀一个人,就是徒然给父母增加了一个仇人。所以看破了世间的虚幻假相,放下怨恨,不去报复,也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顺。周武王伐商纣王,姜太公领兵出征,伯夷却勒马极力劝谏不要伐纣,这个时候两人岂不是如同水火一样不相容吗。然而孟子说:“这两位老人是世间的大德。”没有轻率评价他们的高下。对于儒家和佛家,不同的地方都能够以这样的观点来看,那么愈深入佛经,就越能够理解儒家的真实含义。帝君希望人们广泛学习落实儒、释、道三教的圣贤教育,正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anshiquanshu/10833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安士全书今译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容人之过

下一篇:广行阴骘,上格苍穹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