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来应化类(七问七答)
【原文】问,世人产育,必由阴道。菩萨入胎,必从右胁。何也。●答,凡夫有欲,故由产门。菩萨无欲,故从右胁。
【译白】问:世间人生产,必经阴道。菩萨入胎,必从右胁进入。为什么?●答:凡夫有爱欲,因此从产门进出。菩萨无欲望,所以从右胁出入。
【原文】问,三界至尊,莫如天帝。而如来降生,四王忉利天子,皆恭敬奉承。得毋故为此言,以张大其说乎。●答,经称六道,诸天亦在其中。世人观之,以为尊而无对。佛眼视之,同为未出世之凡夫。故如来每一说法,无量帝释天王,皆恭敬礼拜,听受妙义。略言之,如华严经云,尔时天王,遥见佛来,即以神力,化作宝莲华藏狮子之座,百万层级,以为庄严。百万天王,恭敬顶礼。般若经云,一切世间天,人,阿修罗,皆应供养。大宝积经云,四天王天,三十三天诸天子等,虚空散华,供养如来。莲华面经云,帝释天王,见世尊已,即敷高座,顶礼佛足。梵网经云,十八梵天,六欲天子,十六大国王,合掌至心,听佛诵大乘戒。圆觉经云,尔时大梵王,二十八天王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。贤愚因缘经云,帝释侍左,梵王侍右。普曜经云,梵天侍右,帝释侍左。造像经云,梵王执白盖在右,帝释持白拂侍左。法华经云,是诸大梵天王,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。如是之类,不胜屈指。若如来福德,仅等诸天,则经中不敢说此大言。而梵王,帝释,岂容此等经典流通哉。
【译白】问:三界之内最尊贵的,非天帝莫属。而佛降生时,四天王与忉利天子都恭敬奉承。是不是故意夸大其词,以显如来之尊?●答:佛经中所说的六道,各天也包括在内。世间人以为天神至尊无比。佛眼看来,同是没有了脱生死轮回的凡夫。所以佛每一次说法,无数帝释天王,都恭敬礼拜,听受佛法妙义。略而言之,如《华严经》说:“尔时天王,遥见佛来,即用神力,化作宝莲花藏狮子之座,百万层级,以为庄严。百万天王,恭敬顶礼。”《般若经》说:“一切世间天、人、阿修罗,皆应供养。”《大宝积经》说:“四天王天、三十三天各天子等,虚空散花供养如来。”《莲华面经》说:“帝释天王,见世尊已,即敷高座,顶礼佛足。”《梵网经》说:“十八梵天、六欲天子、十六大国王,合掌至心,听佛诵大乘戒。”《圆觉经》说:“尔时大梵王、二十八天王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。”《贤愚因缘经》说:“帝释侍左,梵王侍右。”《普曜经》说:“梵天侍右,帝释侍左。”《造像经》说:“梵王执白盖在右,帝释持白拂侍左。”《法华经》说:“是诸大梵天王,头面礼佛,绕百千匝。”像此类描述在佛经中数不胜数。如果如来的福德,仅仅等同各天王,则经中不敢说此大话,而梵王、帝释,岂能容此类经典流通?
【原文】问,玉皇经载,天帝说法,佛来听受。然则非欤。●答,如来经典,佛口亲宣,阿难结集,一言不妄。玉皇经者,出于后人之手,非玉帝降鸾之笔。虽其所言,不失尊崇玉帝之意,然未知所以尊矣。且尔亦闻佛教之大乎。合古今福德最厚之人,不如四王天一天人。合四王福德最厚之人,不如忉利天一天人。玉帝者,忉利天之王也。忉利而上,展转相胜,至他化天,为欲界,有四重阶级。他化而上,展转相胜,至色究竟天,为色界,有十八重阶级。色究竟而上,展转相胜,至非非想天,为无色界,有四重阶级。总为未出世之凡夫。若出世圣流,有声闻小乘,自须陀洹至阿罗汉,有四重阶级。又上之,有缘觉,独觉。又上之,则菩萨位中,有十信,十住,十行,十回向等,有数十重阶级。又上之,得入初地,自欢喜地,至法云地,又有十重阶级。然后位臻等觉,为补处之尊,将成佛矣。佛为无上大法王,以其无有得而更上也。岂有玉皇说法,反来听受者乎。莲大师正讹集中,辨之甚详。
【译白】问:《玉皇经》记载,天帝说法,佛过来听受。这难道不是吗?●答:佛经是佛亲口宣讲,阿难结集而成的,没有一句妄语。《玉皇经》是后人杜撰而成,不是玉帝降鸾所作。虽然它所说的,不失尊崇玉帝的意思,然而不知玉帝之所以被尊崇的原因。你也曾听说过佛教之广大吧?古今福德最厚之人加起来,比不上四王天上一个天人。四王天上福德最厚之人加起来,比不上忉利天一个天人。玉帝是忉利天之王。忉利天以上,一级比一级殊胜,到他化自在天止,都是属于欲界,有四重等级。他化自在天以上,一级又比一级殊胜,到色究竟天这一层,是色界,有十八重等级。色究竟天以上,一级又比一级殊胜,到非非想天止,是无色界,有四重等级。总之都是未出世的生死轮回凡夫。如出世的圣流,有声闻小乘,从须陀洹到阿罗汉,有四重等级。再上面,有缘觉、独觉。再上面,则是菩萨位,其中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,有几十重等级。再上面,进入初地,从欢喜地到法云地,又有十重等级。然后再位至等觉菩萨,是候补佛,将要成佛了。佛是至尊无上的大法王,再没有超过佛的了。哪有玉皇说法,佛反来听受的道理?莲池大师在《正讹集》中,对此辨驳得很详细。
【原文】问,如来降诞,既在周昭王时。则佛法在天竺国,已将五百年矣,孔子何以不闻其概。●答,孔子已微闻其略矣。昔太宰问孔子曰,夫子圣者欤。孔子曰,圣则某弗敢。又问三王五帝,孔子皆不对。太宰骇曰,然则孰者为圣。孔子动容有间曰,某闻西方有大圣人焉,不治而不乱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荡荡乎民无能名焉(出列子仲尼篇)。安得谓不闻哉。
【译白】问:释迦牟尼佛诞生,是在周昭王时期。而佛法在天竺国已将近有五百年了,孔子为什么没有听说?●答:孔子已略闻大概了。从前太宰问孔子说:“您老夫子是圣人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圣人我则不敢当。”又问三王五帝是圣人否,孔子都不答。太宰惊问道:“那么谁是圣人?”孔子停了一会,神情庄重地说:“我听说西方有一位大圣人,不用治理而国家不乱,不待言说而大众自然信服,不行教化而都自然遵照实行,他的德行浩淼无边,百姓对他的崇敬之情无法形容。”怎能说孔子没有听说?
【原文】问,佛教至汉明帝时方传东夏,孔子何由而知。●答,如来降生,此间已有其兆。昭王二十六年甲寅(坊本作二十四年),四月八日,日有重轮,五色祥云,入贯太微,遍照西方,大地震动,池井泛溢。王命太史苏由筮之,得乾之九五。由曰,西方有圣人降诞耳,却后千年,教法来此。王命镌石记之,置之南郊祠前(出周书异记及白马寺碑记)。则孔子所言,盖有自矣。但教未东来,言之略耳。
【译白】问:佛教到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,孔子早已不在世,如何得知?●答:释迦牟尼佛降生,我们这边已有征兆。周昭王二十六年(坊本记作二十四年)甲寅,四月初八日,太阳有重重光圈,五色祥云穿入太微星,遍照西方,大地震动,池塘、井水四溢。周昭王命令太史苏由占卜,得“乾”卦的九五。苏由说:“西方有一位圣人诞生了,再过一千年,他的教法将流传到我们这里。”周昭王命令把这段预测刻在石碑上记录下来,石碑安置在南郊祠庙前。则孔子所讲的,自然有一定的根据。但那时佛教还没有传到东土,所以说得简略罢了。
【原文】问,六经所言,方可为据。列子之书,何足信乎。●答,孔子生平所言,传于后世者,百千中之一耳,安保其尽载六经乎。列子,学孔子者也,去圣未远,其言必非无据。何由知数百年后,有佛法至此,而预为之地乎。且何以不言他方,而独指西方乎。
【译白】问:《六经》上有记载的,才可以引以为据。《列子》之类的书,何足为信?●答:孔子生平所讲流传后世的,只有百千分之一,怎么能确保他的言行全部记载在《六经》上?列子是效法孔子的人,离孔老夫子的时代也不远,他的话必定不是没有依据。凭什么知道数百年后有佛法传来,而预先说好了地点?而且为什么不说其他地方而独指西方?
【原文】问,上古无佛,人颂升平之化。后世有佛,反成叔季之风〖叔季,犹言末世〗。其教亦何益于人国也。●答,诸佛降生,正因救度浊世。譬如因暗而设灯,非因设灯而始暗也。乱天下者,皆凶暴淫虐,最不信佛之人。曾见有断酒戒荤,而杀人行劫;栖身寺院,而弑君篡夺者乎。刘宋文帝曰,若使率土皆感佛化,朕则坐致太平矣(出宋书)。唐太宗序三藏圣教,极意尊崇,谓侍臣曰,佛教广大,莫极高深。玄奘法师示寂,高宗曰,朕失国宝矣。哭之至恸,辍朝五日。玄宗闻神光师之论,叹曰,佛恩如此,非师莫宣,朕当生生敬仰。宋朝太祖,太宗,真,仁,高,孝,无不归心佛门,精研大法,或驾临佛宇,或问道禁中(事迹见于唐宋史,稽古略,文献通考,北山录,郑景仲家集等书)。所以古今来明智之人,类多归向。
深信禅学,有所悟入者,略言之,如许玄度(询),刘遗民(程之),周道祖(续之),雷仲伦(次宗),宗少文(炳),沈休文(约),宋广平(璟),王摩诘(维),王夏卿(缙),杜黄裳(鸿渐),白乐天(居易),李习之(翱),裴中立(度),裴公美(休),吕圣功(蒙正),李文靖(沆),王文正(旦),杨大年(亿),尹师鲁(洙),富郑公(弼),文潞公(彦博),杨次公(杰),王敏仲(古),赵清献(抃),周濂溪(敦颐),邵尧夫(雍),张安道(方平),黄鲁直(庭坚),陈莹中(瓘),张无尽(商英),张子韶(九成),张德远(浚),王虚中(日休),冯济川(楫),吕居仁(本中),刘屏山(子翚),李汉老(邴)等是也。
敬佛法而明佛理者,如羊叔子(祜),王茂宏(导),谢安石(安),何次道(充),王逸少(羲之),王文度(坦之),谢康乐(灵运),褚季野(裒),萧时文(瑀),房乔年(玄龄),杜克明(如晦),魏元成(征),虞伯施(世南),褚登善(遂良),颜鲁公(真卿),李太白(白),李邺侯(泌),柳子厚(宗元),李浚之(渤),寇莱公(准),范文正(仲淹),韩魏公(琦),杜祁公(衍),曾明仲(公亮),二苏兄弟(轼,辙),吕晦叔(公著),汪彦章(藻),李屏山(之纯),张敬夫(栻),吕东莱(祖谦),刘静斋(谧)等是也。
近代名德尊信者,若赵松雪(孟頫),宋景濂(濂),周恂如(忱),徐大章(一夔),罗念庵(洪先),唐荆川(顺之),赵大洲(贞吉),陆平泉(树声),陆五台(光祖),殷秋溟(迈),薛君采(蕙),王弇洲(世贞),宗子相(臣),邓定宇(以赞),冯具区(梦祯),虞长孺(淳熙),袁玉蟠兄弟(宗道,宏道,中道),陶石篑兄弟(望龄,奭龄),焦漪园(竑),黄慎轩(辉),王宇泰(肯堂),钟伯敬(惺)等,卓然称盛。若白沙(宪章),阳明(守仁)二公,为道学宗主,而立言皆契禅门宗旨。得其传者,若王龙溪(畿),罗近溪(汝芳),周海门(汝登),杨贞复(起元)等,益深究大法。
噫。佛法苟非最上真乘,有补王化,安得昔贤如是钦奉乎(事迹散见于二十一史及各文集,各语录)。戒淫之士,愿回欲海之狂澜,诚不可不留心于此也。
【译白】问,上古时代并没有佛,人们却称颂社会太平。后世有了佛,反成了世风日下的末世。佛教究竟对国家对人民有何好处?●答,诸佛降生到这个世间,正是因为要救度浊恶之世。譬如因为黑暗而点灯,并不是因为点了灯才开始黑暗。扰乱天下的,都是凶暴奢淫最不信佛的人。谁曾见到有断酒戒荤而杀人抢劫,安居寺院却弑君篡位的人吗?刘宋文帝说:“假如全国人民都被佛感化,我则无为而治,坐享太平了。”唐太宗为三藏圣教作序,也是极力尊崇佛教,对侍奉他的臣子说:“佛教广大,高深莫极。”玄奘法师圆寂,高宗说:“我失掉国宝了!”恸哭失声,悲伤过度,以致五天没上朝。唐玄宗听闻神光法师之论,感叹说:“佛恩如此浩荡,非神光师莫宣,我当生生世世敬仰。”宋朝太祖、太宗、真、仁、高、孝,无不归心佛门,精研大乘佛法,或亲自驾临佛寺求法,或在宫廷内询问佛法。所以古往今来明智之人,大多归向佛门。
深信禅宗,对佛法有所悟入的,大略说来,如许玄度(询)、刘遗民(程之)、周道祖(续之)、雷仲伦(次宗)、宗少文(炳)、沈休文(约)、宋广平(璟)、王摩诘(维)、王夏卿(缙)、杜黄裳(鸿渐)、白乐天(居易)、李习之(翱)、裴中立(度)、裴公美(休)、吕圣功(蒙正)、李文靖(沆)、王文正(旦)、杨大年(亿)、尹师鲁(洙)、富郑公(弼)、文潞公(彦博)、杨次公(杰)、王敏仲(古)、赵清献(抃)、周濂溪(敦颐)、邵尧夫(雍)、张安道(方平)、黄鲁直(庭坚)、陈莹中(瓘)、张无尽(商英)、张子韶(九成)、张德远(浚)、王虚中(日休)、冯济川(楫)、吕居仁(本中)、刘屏山(子翚)、李汉老(邴)等人。
敬重佛法而明白佛理的人,如羊叔子(祜)、王茂宏(导)、谢安石(安)、何次道(充)、王逸少(羲之)、王文度(坦之)、谢康乐(灵运)、褚季野(裒)、萧时文(瑀)、房乔年(玄龄)、杜克明(如晦)、魏元成(征)、虞伯施(世南)、褚登善(遂良)、颜鲁公(真卿)、李太白(白)、李邺侯(泌)、柳子厚(宗元)、李浚之(渤)、寇莱公(准)、范文正(仲淹)、韩魏公(琦)、杜祁公(衍)、曾明仲(公亮)、二苏兄弟(轼、辙)、吕晦叔(公著)、汪彦章(藻)、李屏山(之纯)、张敬夫(栻)、吕东莱(祖谦)、刘静斋(谧)等人。
近代尊崇佛法的名士,如赵松雪(孟頫)、宋景濂(濂)、周恂如(忱)、徐大章(一夔)、罗念庵(洪先)、唐荆川(顺之)、赵大洲(贞吉)、陆平泉(树声)、陆五台(光祖)、殷秋溟(迈)、薛君采(蕙)、王弇洲(世贞)、宗子相(臣)、邓定宇(以赞)、冯具区(梦祯)、虞长孺(淳熙)、袁玉蟠兄弟(宗道、宏道、中道)、陶石篑兄弟(望龄、奭龄)、焦漪园(竑)、黄慎轩(辉)、王宇泰(肯堂)、钟伯敬(惺)等人,研习佛法,卓然不凡,称盛于世。如白沙(宪章)、王阳明(守仁)二先生,是儒家道学的权威,而“立言”都契合禅门宗旨。深得其传的,如王龙溪(畿)、罗近溪(汝芳)、周海门(汝登)、杨贞复(起元)等人,也深入研究过佛法。
噫!佛法假如不是最上真乘,有助于统治者教化治理国家,又如何能得到古圣先贤如此钦叹并依教奉行呢?但愿戒淫人士悬崖勒马,力挽欲海狂澜,不可不修习佛法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anshiquanshu/11364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