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芳入塾。见许负薪。应试得意。不解前姻。
【原文】
明李春芳家贫。童年入村塾时。先有负薪者憩土地祠门首。忽闻庙中云。今日李状元上学。当洒扫街道。起视无人。复坐。又闻曰。李宰相来矣。果有人携童子捧书入庙。遂询其姓名。以女许之。后春芳应试入泮。或有讽其解负薪之姻者。春芳坚拒之。旋迎娶偕老。
李公家素贫寒。其父仅为县中小吏。卒致登魁选。履相位。子孙科甲不替。无非以不失信基之耳。不然。其子孙即非负薪之女所出矣。其亦科甲不替也否耶。信近于义。吾于李公践姻见之矣。
【白话解释】
明朝时候。李春芳的家里。非常穷苦。他幼小的时候。到书房里读书去。先有一个挑柴的人。在土地庙门口休息着。忽然听见庙里面有人说。今天李状元来上学。快点打扫街道。挑柴的人觉得很奇怪。就立起身来。到庙里面去看了一回。并没有人。就回到原有的地方坐下了。又听见庙里有人说。呵、李宰相来了。果然有人领了一个小孩子。捧了书本到庙里来。于是挑柴人。就问了他的姓名。把女儿许给他了。后来李春芳考取了秀才。有人劝他对挑柴人家的婚事解了约。李春芳不肯。回绝了他。后来把挑柴人的女儿娶了过来。两夫妇白头偕老。
【绪余】
孔子曰。道千乘之国。敬事而信。中庸云。上焉者虽善无征。无征不信。不信民弗从。下焉者虽善不征。不征不信。不信民弗从。是君臣之间必以信。而君民之间亦必以信。岂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。而可不信乎。欧阳修曰。尝读周郑交质篇。信不由衷。质无益也。不禁反复思之。窃谓信必由衷。自信始可以信人。吾人持身涉世。全赖信为维持。盖信居五常之后。而贯八德之中。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。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。若谓信专属朋友。犹不足以尽信之量也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deyukeben/5065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