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日读书人的出路大约有两条,一是走仕途,一是作处士,这两条路究竟哪一条好,却很难说,走仕途有走仕途之道,作处士也有作处士之道,只要合乎道,两者都好。不合,都不免令人訾病。仕道与处士之道,纯从理论研讨,颇感麻烦,但看以下几条事实,便可获一简明的概念。
元朝名臣耶律楚材,本为辽人,但慕中国文化,饱读诗书,因而成为通儒,元史说他博极群书,旁通术数释老之学,元太祖甚为信任。他随元帝远征到东印度,有一只兽对元帝的侍卫说:“汝主宜早还”。此兽身体如鹿,一角,尾如马毛,绿色,能像人一样的说话。帝怪而问之,楚材对曰,此瑞兽也,能说四方言语,好生恶杀,这是天降符瑞,以告陛下,愿顺天心,保全民命。于是元帝即日回师。后来太祖南征,楚材随时以其权巧智能誎止滥杀,就以汴梁一地而论,元军久攻不下,士卒死伤甚多,元将忿极,决在破城之后,尽屠城内军民,楚材力奏元帝,陈其利害得失,终获下诏免屠,城中一百四十七万人幸免于难。不但如此,元朝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,本来不惜杀尽各地人民,以锦绣河山为牧场,幸赖耶律楚材善誎而罢。
元朝又有一位读书人刘秉忠,天文地理律历无不精通,早年出家,后随云海禅师见元世祖,从征云南,常赞天地有好生之德,感悟世祖,不施滥杀,军队所到之处,民众免于杀害者不计其数。元史刘秉忠传记载,秉忠好学,至老不衰,虽作大臣,仍然齐居蔬食,命终之际,无疾端坐而卒。
汉儒郑康成,博学五经,后在马融门下受业三年,辞归山东高密县,大将军何进征召,州郡等官催促,康成不得已,前往一见,何进为他设置几杖,礼遇特优,但他不受任何官职,只宿一夜,便逃回去。国相孔融非常敬仰他,特在高密县设立郑公乡。建安初,黄巾贼作乱,康成尝由徐州回高密,路上遇贼数万人,那些贼见了康成,都自动下拜,并且相约不入高密县境,以示崇敬。大将军袁绍要他大会宾客,众宾客中多有豪俊之士,所有质疑问难,他都能一一裁答,令人叹服。他一生不仕,全力学经注经,志在帮助后人读通经典。
郭林宗,也是汉朝鸿儒,后汉书说他博通坟典,善于谈论,又能奖拔士人,他与河南李膺友善,名震京师,司徒黄琼等劝他仕进,他一一辞谢,只在家中研究学问,教授弟子达数千人,虽然如此,但不发表危言核论,后来党祸,很多知名之士不幸遇害,而林宗独免。乃卒,蔡邕为他作碑文,曾说,吾为碑铭多矣,皆有惭德,惟郭有道无愧色耳。他的人品由此可见一斑。
耶律楚材与刘秉忠,都以一介书生出为大臣,本其道德学问,转变异族的凶残习性,抢救了无数的生灵,可谓大有胜残去杀之功。郑康成与郭林宗,处在国家内乱之际,危行言逊,著书教书,传授民族文化,其功同为深远。他们都有堪为后人模仿之道。此外,历史上还有很多处士,为持大节,不事异族异朝,也都是后世学者的懿范。假使一个读书人,出则只为利禄,处则只为清高,那就不足道了。
环顾今世,民族文化正遭异族邪说无情的迫害,社会凶杀案件层出不穷,世界核子大战一旦触发,全球劫后不知是何面目。处于今日的中国读书人,凡存悲悯之心者,出则如何,处则如何,可以借鉴古人事功,不需研究理论了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ruxuejianshuo/7001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