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译文】
注:这一节是说明上文自召的原意,善恶感应,不差分毫,如同人做了一件善事,起初没有想到会有善报,但善报自然会来;做了一件恶事,起初也没想到恶报到来,但恶报自然会来。如同形与影,影子一步也不离形。世间的人不善于观察,却说那个人行善却遇了祸,那个人作恶却得了福,因此心生疑义,怀疑善恶报应。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,有的报应在本身所作,有的报应在子孙后代。比喻形与影是说报应是必然的,并不是说所有报应都是迅速的。一般说来,早报较轻,迟报从重。或者是恶孽多的先受恶报,善事多的先受善报。或者是先善后恶的先得善报,后再得祸报;或者先作恶后改为行善,就先得恶报,后得善报,是因祸得福。人如果能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,择善而从,自然就会避免恶报,得到善报。
【善报】:
作善从来天降祥,无穷美报自难量。
于公治狱兰陵茂,窦氏施仁桂蕊芳。
事业兴隆家道盛,悠游岁月寿元长。
试说康峻行阴骘,五福全膺百世昌。
案:康峻,字重山,为人慷慨好善,虽然极为贫困,也时刻存有济人利物之心。有一天,他去扬州,船行到高邮湖,天晚了。有一老人来到船上,告诉康峻说:“你心存善念,已经感动了上帝,明天你就会遇到好运,我有银子一两送给你作本钱,你会得到二十盒的钱。”康峻推辞不接受,老人坚持把钱留下。康峻虽不明白二十盒钱的用意,但他知道老人的话大有来头。
第二天,康峻把老人给的钱交给船夫去买湖中莲藕,到扬州果然卖得银子二两。从此贩卖都得到翻倍利润,几年间成了大富翁,这才领悟到老人所说的二十盒是二十次翻倍利息。于是烧香谢天,大出货财,广行阴德。第一,收买粮食,减价一半卖给穷人,听任别人自己过秤。第二,到了荒年就舍饭施粥给难民,老人、妇女和病人发给票证,每天可用票领到一升米。第三,开设义学,积存书籍万卷,招请出名的学者任教,招收四方英俊少年免费上学,供应食宿。第四,设立普济堂,远近有贫民或病人来,每人给一间房,一张床,一领席子,招聘名医一个一个给诊视医病,用上等药材,供给饮食补养身体,病人痊愈后赠给盘缠回家。第五,代贫穷户交纳官收钱粮税。第六,亲戚邻居家有男子三十岁娶不上媳妇,女二十岁嫁不出去,送给钱财帮助婚配。第七,施舍棺材,掩埋荒野尸骨。第八,创立育婴堂,雇乳母喂养被遗弃的婴儿。第九,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到监狱探望犯人,每个犯人给米三升,钱三十文,四个馒头。第十,从厚施给贫穷无子的寡妇,收养无依靠的残疾老人。所有一切善事他都积极实行。后来,他途中又遇到那位给他一两银子的老人,把老人请到家中拜谢。老人笑着说:“你贫穷时有济人利物的善心,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赠给你本钱,可喜的是你发财以后积德行善。上帝喜悦,善报无穷,希望你继续努力。”康峻活了一百零四岁,无病而逝。七个儿子十几个孙子都官高位显,后代人才辈出,世世都有做官之人。
附:浙江钱塘县朱嘉猷,从事盐业,喜好行善。林则徐先生在浙江任观察时,朱先生请求用楷书书写《感应篇》和《阴骘文》两篇经文,刻石刊印,广为施送,多达万张。获得书帖的人,珍视林则徐先生端正的书法,每天临摹,因而逐渐熟悉明了经文的意义,书写者和施印者,都得到功德。朱先生的儿子朱世杰,后来出任安徽巡抚,林则徐先生后来官至湖广总督。
徐太史诗曰:右军耽遇写黄庭,观察新传感应经。想象含毫无限意,不同山水记兰亭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tushuo/10441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