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性学阐微类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20231

性学阐微类(七问七答)

【原文】问,季路问生死之说,仲尼拒之。子独哓哓不已,毋乃素隐行怪耶〖指专门探求隐僻无益的知识,行为偏激怪异〗●答,未知生,焉知死者,乃夫子婉转启发之也,非漫然拒绝之也。孔子曰,死生亦大矣(出庄子)。岂素隐行怪耶。

【译白】问:季路问生死之理,孔子都拒绝回答。唯独你喋喋不休,专门研究这些生僻、怪异的东西,是不是太偏激了?●答:“生都不知道,哪里知道死”,这是孔老夫子在婉转启发季路,不是漫不经心的拒绝回答。孔子还说:“死生事大啊”,难道也是偏激怪异? 

【原文】问,佛教所谓性,即无善无不善之说乎。●答,无善无不善,则顽空断灭矣。世人非著于有,即著于无。非著于亦有亦无,即著于非有非无。所以观佛三昧经譬之瞽人摸象也。生而盲者不识象,有一国王,集群瞽告曰,汝欲知象形否。瞽人皆言愿知。王敕象夫牵象于庭,命群瞽以手摸之。王曰,汝等已知象形否。皆曰已知。摸其耳者曰,象形如箕。摸其鼻者曰,象形如琴。摸其牙者曰,象形如橛。摸其背者曰,象形如屋。摸其髀者曰,象形如壁。摸其尾者曰,象形如帚。摸其足者曰,象形如柱。群瞽各执所见,争竞不已,继以殴击。王笑曰,汝等皆未知象。箕者,其耳也。琴者,其鼻也。橛者,其牙也。屋者,其背也。壁者,其髀也。帚者,其尾也。柱者,其足也。群瞽闻王所说,不敢复言,然意中犹信所摸不谬。世人言性,亦犹是也。

【译白】问:佛教所说的心性,认为是无善无不善吗?●答:无善无不善,则成了顽空、断灭论。世间人不是执著于有,就是执著于无。不执著于也有也无,就执著于非有非无。所以《观佛三昧经》把这譬喻成盲人摸象。先天眼盲的人不认识象,有一个国王召集一群盲人,问他们说:“你们是否想知道象的形状?”盲人们都说想知道。国王叫象夫把象牵到宫庭中,命令众盲人用手摸象。然后国王问:“你们是否已知道象的形状?”众盲人都回答说知道了。摸象耳的说:“象像畚箕。”摸象鼻的说:“象像琴。”摸象牙的说:“象像橛。”摸象背的说:“象像屋子。”摸象大腿的说:“象像墙壁。”摸象尾的说:“象像扫帚。”摸象足的说:“象像柱子。”众盲人各执己见,争论不休,紧接着竟互相殴打起来。国王笑道:“你们都不知道象。像畚箕的是象耳;像琴的是象鼻;像橛的是牙;像屋子的是象背;像墙壁的是象大腿;像扫帚的是象尾巴;像柱子的是象足。”众盲人听国王这样讲,不敢再多嘴,然而意识中还是相信自己摸的没错。世间人讨论心性,也如盲人摸象。

【原文】问,万物成必有坏,始必有终。性亦有生灭乎。●答,凡有形之物,即有成坏终始。性既无形,焉有生灭。

【译白】问:万物有成必有坏,有始必有终。心性也有生灭吗?●答:凡有形的东西,即有成有坏,有始有终。心性既然无形,哪有生灭?

【原文】问,然则性如虚空乎?●答,非也。虚空之空,名为顽空。性空之空,名为真空。

【译白】问:那么心性像虚空吗?●答:不是。虚空之空,名叫顽空。性空之空,名叫真空。

【原文】问,耳目,形也。见闻,神也。神若不灭,则能见能闻者,当少壮如一。乃垂暮之年,目力渐昏,耳力渐聩。则见闻之性,亦有老死,以是知神有生灭耳。●答,耳目昏聩,形骸所致,岂关闻见之性乎。目之能见,非自见也,依于见性而能见。耳之能闻,非自闻也,依于闻性而能闻。若谓目能自见,则瞪死人之目,亦当有见。而梦中闭眼之时,不应复见种种形像。若谓耳能自闻,则提死人之耳,亦当有闻。而梦中耳在床上,不应复闻他处之声。安有生灭去来乎。

【译白】问:耳朵和眼睛是形体,能听能见是神识。神识如果不灭,能见能听的能力,年长年幼时应当都一样。而年老之时,视力渐差,听力渐弱。则见闻之性,也有老死,由此可知神识有生灭。●答:眼耳衰弱,是身体原因,哪关见闻之性?眼能见,不是它自己能见,是依靠见识而能见。耳能闻,不是它自己能闻,是依赖闻识而能闻。如说眼能自见,则死人瞪着的眼睛,也应当能看见。而作梦时,眼睛是闭着的就不应再见到种种形象。若说耳能自闻,则提死人的耳朵,也应当能听。而作梦时,耳朵在床上就不应再听到其他地方的声音。由此可知,神识哪有生灭来去呢?

【原文】问,性无生灭,略知其概。性无去来,所不解也。●答,乍去乍来者,妄想心也,非真性也。真性之大,包乎虚空。大千世界在我性中,不过如海上一浮沤耳。

【译白】问:心性无生灭,略知梗概了。关于心性无去来,还有不理解的地方。●答:忽去忽来的是妄想心,不是真实的心性。真实的心性很大,能涵包虚空。大千世界在我心性中,都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个水泡。 

【原文】问,三途之报,以及托生人间,论相者谓阎君所判,论性者谓自业所招,敢问是非何在。●答,不执,则两说皆是。执之,则两说俱非。譬如夫妇共生一子,若两人无心,曰此吾所生也,无伤也。倘夫妇赤面争夺,以为此吾所生也,非汝所生也,则谬矣。

【译白】问:堕入地狱、饿鬼、畜牲三恶道以及投生人间的果报,从事相上讲是阎王所判,从心性上论是自作自受,试问谁对谁错?●答:不执著,则两种说法都对,执著则两种说法都错。譬如夫妻共生的孩子,如两人无心,说这是我所生的,都无妨。假设夫妻二人争得面红耳赤,都以为这是我生的,不是你生的,就都错了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anshiquanshu/11360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安士全书今译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中阴异同类

下一篇:恶道缘由类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