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历史,读到春秋时代,便会发现许多乱世的现象,弑父弑君的惨祸屡见不鲜,国际兵戎之祸日益频繁,在那样的时代里,小人可以说是幸得其时,君子与贤人大都归隐,圣人处境则非常艰难。
孔子在鲁国,深感行道已经行不通,便到国外,访问各国君臣,栖栖皇皇,席不暇暖,希望找到可行道的机会。当时有不少隐逸之士不以为然,例如晨门、荷蒉等人,都有微词讥讽,而据论语宪问篇记载,微生畝更是当面问孔子:“丘何为是栖栖者与,无乃为佞乎。”为佞,是以口才取悦于人,想得一些利益。孔子答复:“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。”微生畝的疑问,足以代表一般人的见解,不必置评,但孔子的“疾固”之说,应该值得古今人深思。
固字,据说文解字的解释,是四围蔽塞的意思,用在此处,可作固执讲。那时各国都讲武力,对外有战争的危机,对内又有权臣篡国的隐忧,其最显著的,鲁国有三桓之家,齐有田氏,晋有韩赵魏三卿,以致君臣相忌,天下不安,民生困苦,究其症结就在这个固字,人人固执自我的意识与权力,凡与他人相忤之处,唯执自我,毫不让人,而不知其所执的自我是变化无常的假我,不是真我。真我是大学所说的明德,中庸所说的天性。明德、天性,光明通达,固执则四塞不通,更无光明可言。孔子了解,天下祸乱之源就是人人固执,这是他最为忧虑的事情,所以答复微生畝,周游列国,不敢为佞,而“疾固也。”
孔子游说各国,目的即在劝化各国在位者改变固执的心理,无奈那些人已到无罪不化的程度,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圣人的心意,于是固执愈深,天下愈乱,由春秋到战国,直到六国相继被秦消灭才算罢休。秦始皇顽固得更厉害,他梦想由他开始,一世二世,以至万世,永远由赢秦一统天下,这个皇帝之梦太美了,不料只到二世,他的美梦即告破灭。六国后人看见秦家灭得那样快,当可称除亡国之恨,但无补于亡国之悲。
世事无常,历史不会重演,然而由顽固不化的人所演的世事,却是永远重演兴亡的悲剧。这个悲剧对每一个人而言,即是观众,又是演员,自古至今,人人如此。
不读儒经,不知疾固之理,不知圣人在乱世出处的用心,持有微生畝的疑问,不足为奇。读经虽知圣人疾固,然而假如认为,圣人只为春秋之人疾,不为现代人疾,或者认为,虽也为现代人疾,但不必为我个人疾,这样读经,那就奇了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ruxuejianshuo/6989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