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未)旅行
(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,非本人智慧,
仅供参考,如有不妥,祈望批评指教)
下面是旅行,旅行也有规则,也讲求礼。
一、将远行,必辞亲友,祭祖辞亲
一个人要到远地方去,一定要向至亲好友辞行。
所谓「远行」,古代和现代观念有点不同。古时候我们由台中到台北去,这就是远行,因为古代没有火车,没有高速公路,用的是人力车或走路,光是路程就需要走好几天,到那个地方还不是短时候就回来,或者是办事,或者做生意,必须留一段相当的时间,这就是「远行」。现在当然交通很方便,从台中到台北几个小时就到了,不算什么远行。
假如你要离开这个地方,不是几天就回来,得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,那也算是远行。过去在大陆上,从这个省份到那个省份地方广大,没有车辆,就是坐汽车横跨几个省份,也要半个月之久,这就是远行。
在这种情况之下,至亲好友要向他辞行,所谓「朋友」,同门为朋,同志为友,不是泛泛之交,因为我们认识的人太多了,在机关里边同事那么多,要是每个人都要辞行的话,那怎么办得到呢?
此外要祭祖,出远门的时候,要祭祀家里的祖宗。现在一般小家庭,也应该供一个祖宗牌位。
在内地还是这样的,一个村庄里面同样一个姓,会专门建立这个姓氏祖宗的宗祠,除宗祠以外,他还有一个祖庙,供最近几代的祖宗。
还有呢造房子时,内地有四合一的房屋,这种四合一的形式,四周都是房屋,中间有天井,在后面的正中,照例有供祖宗的位置,先所供的是已过世的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等,大概这几代,这几代以上的就供到村庄的祖庙。再远的就进到祠堂里面,全族共一个祠堂,好几层的,无论多少代数,都供到里面。
这里讲祭祖,隆重一点是到祠堂去供祖先。现在没有那种情形了,大致一般家里,四合一的房子也不多见了,所以家里必需供一个祖先的牌位,你要远行前就要祭祖,祭了之后,再辞别自己的父母亲。
祭祖辞亲表示孝道。祭祖是中国人的礼,中国古时候没有其他宗教,佛教不是中国的,是从印度传来的,研究宗教的人认为,在佛教没传来之前,墨家是宗教,其实墨子相信有鬼神,应该说起来,不算是一个宗教,不过他有宗教家牺牲服务的精神而已。那么儒家注重慎终追远,其实也不是宗教,宗教是现代的新名词,固有文化没有「宗教」这个名词。
中国文化维系我们人类道统、精神的,就是靠祭祖,这是孝道。孔子讲「祭者得福」,祭是祭自己的祖宗。然而「非其鬼而祭之,谄(chǎn)也。」不是自己的祖宗而祭他,这是谄媚的行为,当然是祭自己的祖宗。
为什么出远门要祭祖?希望祖宗在天之灵保佑他,在外一切平安,有这个道理。辞离自己的双亲,让双亲知道我们所去的地方,所以说:「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」有必要到远方去,要让父母知道你到那里。
所以有辞亲的礼,祭祖宗要拜,辞亲也要拜,这是远行一定要这样。
二、到达目的地,必先拜访有关人士
你到了远方去,都得拜访有关人士,包含得很广。比如说你到那地方去做生意买卖,走江湖更是需要,人家说:「江湖愈老,胆子愈小。」
你有通天本领,那个地方有关的上下人士,都是事情成就的关键,任何地方都不要小看,说不定有江湖的老前辈,隐姓埋名在那儿,你不知道所以要打听好当地有些什么人。你要先去拜访他。
【举例:现在别的国家地区选举,拿现在选举来讲,选举也不简单,选举有人拿钱买票,但买票也不见得就成功,也有很多不买票成功的,这就是礼的关系。有关人士拜访礼貌到了,就能够得到支持。】
所以到远方去,当然要事先了解那一个地方的人,问有关人物如何如何,一到那个地方就先去拜访,向他请教,这是应有的礼貌。
人就怕骄傲,一骄傲就觉得,凭我的才能到这小地方来君临天下,一切都听我的,其实不见得,就有人不听,就是做官,作官在古时候是官家派的,皇帝派下来的知府、知县,到地方作官的时候,我们以为地方上一切以他为大吗?如果那个地方的有关人士,他不去拜访,这些人就会给很多的阻碍,很多事就没办法推行。
【举例:上海过去有个文人杜月笙,大家都知道的,上海那么大一个地方,他任何官也没作,但适任何地方都他清清楚楚,例如某某大官身上挂的贵重东西丢了,不知什么时候丢的,找杜月笙,他一句话,说什么时候、什么地点归还,遗失东西的人到时候,到那个地方,人家把东西送到他口袋里,他还不知道,跟玩魔术一样。那个时候抗战,上海是一个沦陷区,你找警察没有用,无论是那一道人物,没有人不找他的,那一类人物都掌握着地方上的资源,他一句话就没问题。这个就是有关人士。】
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,必得要谦虚。在那个地方,他是有关人士,一切都了解得清清楚楚。就是我们学道,大家都知道都是在台中讲,在老师的道场,你到远路去讲讲看,远路你怎么讲法呢?不是这么简单的,远路实实在在我不敢去讲。
三、归来必谒亲友,或略送土物
旅行回来的时候,要去拜谒原来出门辞行的亲友,拜谒时要略送土物。
土物就是该地的土产,到高雄去可以带一点当地的土产;到国外也有地方的土产。东西不在多,一点表示礼貌就可以了。比如从国外旅游回来,带一包小糖果,就代表那个地方的产物,这是表示心意。
四、远行之亲友辞行,必往送行,事前或赠物或宴饯
就另一方面来讲,你的亲友也有远行的,他要到远方去,来向我们辞行。既向我们辞行的话,那我们就要去送行。
要打听他什么时候、乘什么交通工具,是火车站走呢?还是飞机场走?总之要有送行的表示。
在送行前,或是送一些礼物,或是给他饯行,就是设宴。这是对于辞行的人应有的礼节。
五、远方客来拜,须往答拜,或设宴接风
远方来的客人,专程的来拜访,在见过面以后,我们作主人的,就要去答拜他。除了回拜之外,还可以设宴给他接风,接风就是设宴款待远来或归来的亲友,其实就是请他吃一次。
六、旅行归来拜,须请回拜,或设宴洗尘
这里讲「旅行归来」,这个旅人必然是原来住在这里的,到外面旅行,现在才回来,他归来的时候,前面讲过「归来必谒(yè)亲友」,他来拜访的时候,我们也要回拜,或者设宴来给他洗尘。就是旅人回来,在旅途上受一些风霜灰尘,现在给他洗尘的意思。
儒家最注重就是伦常团聚,无论亲戚、朋友就是伦常关系。天伦当然不必讲,就是朋友团聚,也是人生一大乐事,分离是不得已的,谓佛家讲「爱别离」苦,所谓爱别离就是感情好的,友谊很好,不能不离开,两方面都感觉到不愉快,所以辞亲表示对分别的郑重其事,当回来时也要告诉亲友,完全在于敦厚亲友的伦常关系。
所以自古讲礼和现在大不相同,现在知礼的人还常注重,有些不注重礼的,来就来了,去就去了。有些人走了好久,后来朋友才知道。「某人怎么好久不见面」,后来一打听,才知道他已经离开此地很久了。这个都是受了现代风气影响的关系。
七、受人之送行及饯别,到达所在地,须一一函谢
要远行之前,我们向亲友辞了行,亲友也给我们饯别,这一些礼彼此都做到了,那么饯别之后,到了目的地还要一个个「函谢」。
写信回来时,也不能够一封信把所有的名字都包括在内,大家传阅,这个不大合适。
要一人一封信,报告自己已经抵达,告诉大家那个地方的情况如何,让这些人能够放心。再者感谢他们的关怀、饯行,这是必有的礼节。
八、人之接风或洗尘毕,须还席
我们从远方回来,或者从远方来到这个地方,亲友为我们接风、洗尘。这个时候我们要还席。
什么叫还席呢?人家请我们,我们照样要请人家再聚会。这就是借接风、洗尘还席,增厚交情。
古人讲五伦之中,父子、兄弟、夫妇是天伦,不能分开。
【父子】:现在有不孝儿,实在不能教化,做父亲的就在报纸上登个广告,与他脱离父子关系,实际上无法脱离,天伦怎么脱离呢?
【兄弟】:兄弟也不能脱离兄弟关系。
【夫妻】:古时候有休妻的礼,没有离婚的规矩,没有这个法,休妻那是非常严重的,那不是普通的事情。除此以外,夫妇结了婚是百年好合,是终身的,也跟天伦一样,何况有了子女之后,那更是不可分离了。
现在有了子女,他意见不合还是要离婚,现在不能谈啦!夫妇、父子、兄弟就是天伦,家族的关系。
家族以外就是君臣关系。君臣,拿现在是公务员,机关领导与部下的关系,就是君臣关系,这是职务上的关系。还有朋友是道义的结合,朋友他既不是天伦的关系,也不是职务上的关系,他是道义之交。朋友注重交,所以称朋友至交。
这个交包括彼此互相研究学问、修道,或是在事业上彼此能很接近,愿意作朋友,这就算是交了。朋友之义在交,如果不交,就不称为朋友。
就这个「交」字来讲,旅行到外面去还要辞行,还要送行,到了外面之后,经常还要有书信往来,不要失去连络。这是朋友的可贵。所以朋友有接风、洗尘、还席,这个都是连络感情。
九、入境问禁,入国问俗,入门问讳
境就是一个地界,《礼记》上的礼是周家定的,讲的就是孔子那个时候,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天下有很多国家,这个人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。一入边境就要问他的「禁」,禁就是一个国家法令、规章,都必须要问明,不问明就不知道这个国家的法令,不小心就会犯了他所禁戒的事情,假定以违警罚法来说,各地都不同,南方有南方的,北方有北方的,因各地的特性不同。到了一个新环境之后,不能一下子犯了人家的禁忌,那是不行的,一定要入境问禁。
入国是问「俗」,古时候国都有城墙,你入了城要问他的「俗」。「俗」是的风俗习惯,这也是每一个国家都不同的。
不了解这个国的家风俗习惯,就往往违反了风俗。小而言之被人笑话,大的就会遭遇人家的排斥。所以先到一个地方,总要把那个地的习惯搞清楚,这就是礼,礼有不同的习惯。
送礼是表示礼节,无论婚、丧,或是什么庆典,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,礼怎么送法,应该送什么,都有习惯的,往往我们认为这是礼,在人家看起来不是,那就坏了。所以必须要问俗。
拿礼金来讲,你送人家这个数目,是多是少没关系,人家注意的是这个数字,不但中国人有忌讳,外国人也常有,他有特别有喜欢的,也有讨厌的。外国人有时候,不喜欢十三号,你说何以然呢?也说不出所以然来,一发生这种事,好事也被大家认为是凶事,要打听清楚。
「入门问讳」就是无论到远方或到近处,到人家家里去拜访人家,必须先问讳,讳是什么呢?比方你拜访这个主人,他家里的老年人,他父母亲的名字,祖父母的名字,这叫做讳。
现在不讲求了,做儿女的有时候介绍「我是某某人的儿子」,首先把自己父亲的名字都说出来了。在古时候不是这样,古时候称父母名字,都是叫上下,家父上某下某,不是一下就直接把名说出来。别人也不能够当面,说人家父亲的名字。【现在佛教依然还是称上下的,例如上某下某法师。】
在《礼记》上讲的讳,一般是父母长辈还在世时,要求还比较宽一点,可是去世以后,就一定要讳。
《礼记》上注解,父母死后一百天,叫做「足哭」,事情办完了叫足。从死那一天起百天之间,做子女的随时都哭,没有定时的。过了一百天以后,就不能如此,不能说想起来就哭,应该有一定的时候。
从百日足哭以后,父母亲的名字就要讳了,绝对不许人讲。你入他的家门,要是提到已人家经过世父母的名字,就犯了大忌讳。因此作客入门前先要问问讳,问去世父母亲的名字。
究竟怎么问法呢?当面问当然是不可以的。当面问主人答也不好,不答也不好。所以要先问「介绍人」,就是主人派他家里的人,或佣人或是家里其他的人出来,看看是什么访客,可以先问这个人。还有最好在拜访之前,就打听他家里有那些讳,应该忌讳那些事。
十、入国不驰,入村里必下车马
本来这一条是讲皇帝的,古时候做皇帝是一国之君,他无论是乘车或骑马。「入国」就是在城市里面,「不驰」就是马不能骑得很快,因为都市人马来往很多,马走得很快容易撞到人。
所以古注讲,入国不驰是爱护民众。一个国家的领袖,乘了车出来都不能够走得很快,何况一般人。所以现在一般人在都市里边,车开得很快,都是不合乎礼的。
交通规则规定什么样子的汽车,在城市里边开什么样的速度,违反了这个规则,在古时候就是失礼。古时候讲礼治,现在则是违反交通规则,警察就找你开罚单,遵守交通规则也是讲礼。
还有「入村里必下车马」,到了村庄乡里,无论是乘车或骑马,必然要下来步行走过去。
《论语》里面讲:「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也。」不要看这地方小,十几家的村庄,说不定有高人在里面,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在这里隐居。我们经过这个地方,就要尊重这个地方,假如我们还是傲然地坐在车上,一直冲过去,懂礼的人就在后面讥讽了。
【举例:李炳南老师讲了好几次,在内地村庄里,有些人照样骑车、乘车,后面人家就讲嫌话了。】所以这个「不驰」「下车马」既是遵守交通,也是守礼节。
旅行一共有十条。从辞亲到回来,以及在外面注意的事情,保证我们都能遵照这些礼节去做,到哪个地方都会非常愉快,受到宾至如归的礼遇。
反过来说,我们到外面去,不按照这个礼,无论在本地或是远方,必然都会遭遇到很多麻烦。这些麻烦其实都是在自己找的。自己小事注意到了,环境就好,没注意到,环境就不好。
佛家讲「万法唯心」,「心」字广泛得很,我们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把这「心」字用到了,都是在这当中。「诸葛一生唯谨慎」,诸葛亮一生做任何都非常谨慎,任何事情他都注意到了。人与人之间的事,这个事都写在曲礼里边,曲礼就是曲曲折折,曲尽人情。
人与人之间的情感,有时表面看不出来,心里很微细的,必得从微细中去领略,不是粗心大意能够体会出来的。要把一句话说好不容易,一句话说出去没有分寸,让对方听起来就发生误解,这就找出麻烦来了。说话让人家误会,往往解释不清楚,这都关乎我们这个心思用到了没有。
我们怎么样用心呢?所以讲这些礼,提出这些原则,有了原则,根据老师所开示的举一反三,处处留心去体会,就能转逆境。一个人处的环境好坏,完全在乎自己。尤其是受教育愈高的,往往在这方面注意得很少,这个不行。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,办的事情也越大,这个礼若不注重,就会坏了大事。
普通小事遭遇阻碍失败了,还没什么大关系,你办的事多了,有关众人的事情,如果遭到人家的反对,给人家破坏了,损失就大了,这个损失是自己没有通达人情事故所致。
在社会上真正的君子很少,君子之人是公私分明的,你跟他个人之间有不愉快的事,他可以放在一边,处理公务的时候,他能不受影响还是照样去做;但一般人就不是这样了,普通人都是把公私加在一起,个人之间有不愉快,在处理公务的时候,他就跟你过不去,因私害公。所以,不懂礼可能会产生很多的障碍。
所以我们处人处事,无论如何自己总要谦虚,想得周到。在社会上碰钉子比较多的人,他可以体会出一点。也有些人就是年纪老了还不觉悟,他个性很倔强,什么事都坚持自见,别人意见他不能采纳,自己犯错,还是照错的去做,不承认自己的错误,这种人没办法教他,劝告也没法劝告,他碰的钉子再多也不觉悟。我们了解这种情形,自己就不要这样子,随时要发现自己的错误。常常拿这几条原则自己对照,我们是不是合乎这样子?在人情方面,礼节方面都要做到,做得不够时自己要补救。
不过有些情况,也不一定必须这么做,譬如说讲接风、洗尘,原则上是要做的,要诚诚恳恳的表示,但是朋友确实不喜欢,不愿意接受饯别,那也不能勉强,我们的诚心诚意表示到了,他能不接受,我们也要随顺,不能说我一定要拉你来,请我吃一餐饭,这样也不好。当朋友从远方回来的时候,也要诚恳地来给人家接风或洗尘,但是人家实在不愿意,那也就算了。
凡是总是要尽到礼貌,礼貌尽到了,看对方的好恶如何?我不一定就要固执己见,非要这么做不可,这样反而违背礼的原则,礼是讲什么?讲曲礼啊!曲礼是曲曲折折,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,是原则性的,这还是靠我们自己多多留心就是了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changlijuyao/6686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