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依于仁

shoukangbaojian2022-06-23492

子曰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仁如果实的核仁,负有生生不已的使命,所以孔子教育以仁为本。

国学要领,就是孔子所说的“依于仁”。研究国学,如果把仁撇开不讲,便无异舍弃中华文化的特色,不能令人了解中华文化如何优异。讲仁,首须研究仁字的意义,次须研究如何学作仁人,然后研究仁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具有何种功能。以下便从这几点试为简要的论述。

礼记中庸记载,孔子对鲁哀公说:“仁者人也,亲亲为大”。许氏说文依此解释:“仁,亲也,从人从二”。段氏引郑康成注,以“人偶”释仁。人偶就是二人,因为一人不能成偶,偶则相亲,相关痛痒,所以仁字从人从二。人最亲近的就是父母,所以亲亲为大。把亲亲之道推到社会,则社会便有仁风。说文释疑以为仁字代表天地人三才。仁字右边的二画即是天地,上一画象天,下一画象地,左旁立一个人,便是三才具备的仁字。篆书仁元二字相同,所以易经乾坤篆辞说:“大哉干元,万物资始”,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。”乾坤有元气,所以好生万物,人有仁心,便与天地同具好生之德,所以与天地配称三才。综合这两种解释,可知仁字有亲亲的意义,又有好生的意义。

亲亲与好生都是出于天性,应该人人具备,但为世间恶习气熏染,以及受了各种邪说的影响,遂致人与人之间往往不能相亲,甚至互相残害,这是不仁的结果。孔子教育即以启发仁心为主旨。孔门的大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虽然各有所长,但共同的学科则是礼乐,而礼与乐都要依于仁。论语八佾篇:“子曰,人而不仁如礼何,人而不仁如乐何”,所以孔子的弟子无一不学仁。孔子教弟子学仁的方法因人而异,例如颜渊问仁,孔子教他“克己复礼”,仲弓问仁,孔子教他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方法虽然不同,但孔子讲过三句话,最为重要,论语述而:“子曰,仁远乎哉,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孔子的话,句句真实。仁不远,即在心中,一欲即得。这个欲字用得最神奇,学者果能把握这个欲字,便能不欲其它,一心在仁,谁说不是“斯仁至矣”呢?

人的欲望不用在正途,便用来造罪孽。金钱欲、权利欲、名位欲、食欲、色欲,详细分析,无穷无尽。所欲的东西有限,贪欲的人多,于是发生争夺,窃盗、诈欺、仇恨、杀害,种种的暴行愈演愈烈,一切毁灭性的杀人武器愈造愈精。这样演变下去,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,谁也不敢想象。无论如何,以暴制暴,不是办法,唯有启发人人具有的仁心,才是根本之图。孔子说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”。凡是仁心发现的人,决定不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而造罪孽。不肯造罪孽的人多了,便能遏止暴行与毁灭性的武器,人类社会自然充满祥和之气,这是中华文化对世界人文应有的贡献。

孔子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归结在“道德仁艺”四个字中,仁在道德之下,当然不算是最高的境界,但如不发挥仁心,则圣贤之道不能相传,道便不能存在人间。仁如果实的核仁,负有生生不已的使命,所以孔子教育以仁为本。世界人文不绝,则中华文化必得发扬,这是研究国学者应有的信心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ruxuejianshuo/6935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传统文化

上一篇:终身行一字

下一篇:唯诚得道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