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24307

【解释】

凡是要做一件事,先要想一想,合不合道理,合道理的,就前进去做;不合道理的,就退避不做。

【分析】

这一节,一直到“当立三百善”,则是太上列举行善招福的大纲,先教人众善奉行,即可以招来福报。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样,顺天理,合人心,坦平正直,即是道;而逆天理,拂人心,荆棘险阻,即非道。本篇中从“不履邪径”,一直到“与人不追悔”,都是道,也就是行善。从“非义而动”,到“杀龟打蛇”,都是非道,也就是作恶。而“是道则进,非道则退”的这两个“则”字,最是吃紧着力,因为是非只在当念的分辨而进退则必须要即时的决定,在这个紧要的关键处,一定要下斩钉截铁的手段,不能够有一丝毫犹豫不决的心念啊!如果念头一转,就会再堕入了魔关,所以必须要时时地省察,事事都得要谨慎小心。例如家人不顺自己的意思,会生烦恼吗?过着安居饱暖的生活,会生淫欲心吗?家中的收入不多,会想法子去赚钱吗?一同修行的伴侣离开了,会生昏沉退惰吗?诸如此类都是,都足以退失道心,而入于非理,所以不可以轻忽啊!

而此处所谓的“道”,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讲的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”的“道”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或是说话、或是沉默、或动、或静,都无处不是道啊!只要真正地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,行起来就会十分勇猛精进了。古德说:“大道不离目前,要且目前难睹;欲识大道真体,不离声色言语。”《道德经》说:“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”《内观经》说:“知道易,信道难;信道易,行道难。”《华严经》说: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;断除疑网出爱河,开示涅槃无上道。”因为道的本体,人人本来就具足了;虽然是沉溺在万种物欲之中,若是肯一念回光返照,那么其中的真是真非,自然就丝毫的也瞒昧不住啊!这就是所谓的“天理不息的本体”。如果能够扩大而使它充满,那么纵然经过了一万劫、一千生,也不会堕落了,所以人若是能够知行合一,就是超凡入圣,也是不难啊!这是真话!

故事一:

从前有位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,有人谈起老虎伤人的事情,大家听了都感到非常地震惊,唯独这位农夫的脸色大变,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。老虎会伤人,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,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,听到了老虎伤人,所以只是一惊而已。而这位农夫亲身受到了被老虎咬伤过的痛苦,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!

【再析】

根据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知道:人对于逆天理、拂人心、荆棘险峨,所谓非道的事情还会去做,就是他不曾真正地知道、体验过啊!若是他真正地知道、体验过,就绝对不会去做“非道”的事情了。

故事二:

后汉的大儒管宁,曾与华歆一齐锄地耕种,管宁有次锄到了一块黄金,连看都不看它一眼;而华歆却拿起黄金,把它丢到一边去。当时正逢乱世,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居住,辽东的公孙度对管宁非常的礼遇,管宁没有接受,就住到山上,当时有很多人跟着管宁上山。有一次,邻居的牛踏坏了管宁的田,管宁就把牛牵到了荒野看牧,牛的主人知道了这件事,感到非常的惭愧,并向管宁道歉。渐渐地管宁住的地方,人愈来愈多,于是管宁就开始讲学,教化当地的人明礼义知廉耻,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,管宁就不跟他见面。管宁的教化,不久就风行了整个辽东,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宁崇高道德的影响而移风易俗。管宁每次和公孙度见面,只是谈有关道德方面的事,绝口不谈世间的俗事。公孙度觉得管宁十分贤能,就一直待在辽东三十七年。后来奉到朝廷的命令,乘船过海返回京城。这时候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作,船快翻了,船夫都呼天忏罪,希望老天救命,管宁这时正襟危坐说道:“我管宁一生当中,曾经有过一次早晨没戴帽子,三次太晚起床,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,我一生所犯的过失,必定就只是这些了!”与管宁同行的其他船只都沉没了,只有管宁坐的船没沉。到了京师,朝廷要授给管宁大中大夫的官职,管宁没有接受;华歆则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让给管宁做,管宁也是向华歆恳辞。

管宁活到了八十四岁才去世,他生前所坐的木榻,与膝盖接触的地方,都已经穿了,因为管宁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!

有的亲戚邻居们,因为穷困而家中缺米,管宁则必定会分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。管宁遇到了为人子女的,必定跟他说孝的道理;遇到了为人弟子的,必定跟他说悌的道理;遇到为人臣子的,必定跟他说忠的道理。管宁的容貌,不但恭敬,而且言语柔顺,能够因着事情而导人向善,所以能够感化无数的人啊!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baihuagushi/11566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白话故事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其过大小 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 先须避之

下一篇:不履邪径 不欺暗室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