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常礼举要讲记(居家)

shoukangbaojian2022-06-18949

(子) 居家

五伦社会里(解释五伦关系),家庭为基础,怎么知道家庭为基础呢?俗话说不如虎穴,焉得虎子。在家怎么样,那才是真的。(孝经:不爱父母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;不敬父母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),故讲礼,首讲家庭。

一切学都是从家里做起,我们现在讲教育,学校的教育固然很重要,家庭教育亦非常重要,家庭有良好的教育,他的本质就好,将来到学校到社会上,基础不错。(提问:做人做事重要,还是考试考一百分重要?做人做事的培养都是从家里开始培养起。)

虽然社会风气不太好,受了很坏的影响,但家庭教育好的与家庭教育不好的比较起来,究竟是好得多。

基于这一点,所以一开始就讲居家的各种礼节,第一条就说:

一、 为人子不晏起,衣被自己整理,晨昏必定省。

吾人的教育就是整个文化的整体来讲,孝是一个基本的伦常道德,所以一开始就讲为人子,做人的子女要怎么样?(礼仪也是首重孝道,这是儒家的学说的根,大乘佛法也首重孝亲尊师。我们常常认为礼仪就是讲一些行为动作,这是不对的。我们这第一条与孝道息息相关。与弟子规都是相对应的。)

A【不晏起】

要「不晏起」,就是早晨起来不要起得太晚,要很早就起来。「晏」字有两种解释:一是太阳已出来了。早晨的时光,太阳已出来,普通天刚刚明的时候没太阳的。太阳已经出来的话,时间就不早了,很晚了。二、就是直接的讲时间很晚了。无论那一个意思,都是讲时间很晚了。

早晨不要等到父母都起来了,自己还没起来,等到父母在叫我们了,还不起来,这就不合乎礼了。(举例:现在的孩子都要父母喊起床,礼仪第一条就已经犯了,也是不孝。)

年轻人睡眠贪睡的比较多,尤其是十九岁、二十岁是最好睡的,最不知道醒,但依礼来讲,不能晏起。

要训练,训练早就起来。

B【衣被自己整理】

起来以后,也不能一起床,自己把衣服一穿其他事就不管了。衣服和盖的被子,都要自己整理好,衣服除了穿的衣服穿好以外,还有睡衣,睡衣早晨起来不要穿了,不穿了也要把它折好,放好,每天放在固定的地方,被子也要把它迭好,每天如此。

(举例:军队里,男同学服过兵役的就知道,军队里受训的时候,早晨起来棉被都一定要迭得方方正正的,这样要求作什么呢?就是训练我们做一切事要有秩序,有条理,不要乱,每天如此。拿现代科学名词来讲,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训练,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不简单,无论是任何动物,行动的训练不是一下子就能训练得好的,是慢慢的,日久天养成习惯,就会直接的反应了,能直接的反应,什么样的行为就大致差不多了。

因此懂得家庭教育的,从小孩子时就要这样长时地训练他,让他把衣服,被子折迭好,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,为什么要自己整理呢?大人也可以替他办啊!不是大人办不了,而最重要的是要教育,让他养成办事独立的一种精神,什么事情要自己办。(举例:深圳大学被开除的大学生。被迫从清华转到云大的学生。)

C【晨昏必定省】

晨起早晨,昏是晚间。

《礼记》〈曲礼〉中讲,「凡为人子」人子之礼是什么呢?「冬温而夏凊」「凊」不是三点水,是两点水,一个青天白日的「青」字。「冬温而夏凊」是什么呢?冬天要给父母所睡的床铺,内地的冬天或者是用暖壶或者用火炉,这火炉是特别捂在被子里的,外边很保险,放在里面很容易一下子把被子暖了。夏天呢?「凊」是一种清凉的,清爽的,夏天天气热,做子女的要把父母亲所睡的寝室的床铺,把他所用的垫子,席子抹得干干净净的,汗气没有,再把它扇得很凉爽,「冬温而夏凊」。(举例:这些话语,历史上都有真实的案例。江夏黄香,天下无双。昆明少年扎根班的孩子,陈思名)

再来是「昏定而晨省」这个「定」字就是床铺上用的被子,夏天用的席子,要去检查,冬天的被子毯子,要把它铺迭好,夏天用的垫子要把它安置好,这叫做「定」,定就是安的意思,这是晚间的事情,一定要把父母亲招呼就寝了以后,再回到自己房子里边去睡觉,不能说父母还在那儿还没有睡,自己老早就跑去睡,这在古时候是不许可的,现在当然有许多已不大讲究了,老早自己就去睡了,其实「礼」应让父母亲先睡,睡安、睡好,一切都安然了,自己再去睡,这叫「定」

晨呢?早晨要去省,省就是要到父母房间去看看省察省察:a.看看父母这一夜是否睡得好;b.早晨起来,再问父母有没有吩咐的事情,这都是必须的。

在古时候的建筑,比如说中等以上的家庭,父母是一个房子,子女各有自己的房子,不在一起住的时候,早晨起来要更早,到父母房子里去问安,如果是贫寒之家,房子没有那么多,这个时候也要知道父母习惯在什么时候起床,这个时候到父母房子那里去省察,看看父母这一夜是不是睡得很安,这是「省」。定是指晚间讲的,省是指早晨讲的,为什么这样做呢?

小时候就这样训练晨省而昏定,训练到习惯了,到自己有了年岁了,父母更年高了,年高更是要这样做。(举例:现在教小孩子学国学,也要教这一条的,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他的孝心,给他父母晚年买了一个很好的保险。)

扩展:要常常回家探望父母。

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做!在外国人常常有这种事情,大概在工商业社会,中国也开始出现了。子女读完大学以后,各人就业了,不能跟父母再住在一起,到别处去住了,这是没办法的。往往子女不住在家中,父母年纪老了,或者是有父母在一起,两位老人家互相还有个照应,如果是父亲先去世,或者母亲先去世,只有一位孤单的老年人,一个人守在自己的空房子中,往往有了病,死在房子中还不知道。

有些老年人不一定有病,但年纪高时,天气一转变,身体有点毛病,别人还没什么注意,他一夜之间天气一变化,早晨就起不来了,往往有这种情形。(天气一变化,身体就有反应了,马上就突发疾病也难说。)

结论:做子女的从小就要训练养成习惯,到了父母年纪老的时候,他就更要注意了,晚间要去给他铺好床,当然要观察他的身体是不是很好,早晨去看,重要的也是要注意父母的健康如何。尽量在一起住。

「晨昏定省」这是尽子女的一种孝道,古来人人讲「养儿防老,积榖防饥」现在人觉得这句话落伍了,养儿怎么防老,现在社会很多结构都改变了,然而所谓:「养儿防老」除了衣食的意义以外,还有疾病,尤其在老年人临终时,更需要子女来照顾,若子女不能照顾而送到医院,在医院不见得要子女来照顾,因为医生护士只是把他当病人看待,好多情况了解得不那么周全,而子女看自己父母则情况不同,这都是要从小开始一点一点在行为上面去练习,去尽孝,这是一条。(举例:现代社会普遍开始不重视伦理道德,尤其不重视孝道。美国老太太死后把骨灰撒在养老院对面的超市屋顶。回家看望父母要动手干活,不要低头玩手机。)

二、为人子坐不中席,行不中道

这也是在〈曲礼〉讲的,这是从那里摘要出来的:「为人子者,居不主奥,坐不中席,行不中道,立不中门。」

【坐不中席】 本质:实用,恭敬。

这是讲吃饭的,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,这个自古以来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,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,哪儿是首席,哪儿是次要的位子。(举例:两公司谈业务,员工坐主位。)

家庭中父亲坐的位子,小孩子不可以上去坐。(这可以培养孩子恭敬的态度,古代皇帝见了大臣的位子都很恭敬。大臣见了皇帝的位子更是如此。)这一点不知道的话,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,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,这家子弟家教不好,如果有人不含蓄的话,马上就表示出来,这就教你难堪。

在社会上,吃饭的席位非常重要,主人坐在哪里,首要的客人坐在哪里,我们都应该了解。

「坐不中席」是什么呢:座位、桌子有方桌、圆桌两种,我把它画图出来给大家参考:

按照方桌子是这样的,按照号码,一号二号,分别是第一及第二客人坐的席位,家族是以辈份来序的,社会上则以年龄、道德来序,坐的位子就按照这号数次第,空的那个三角形是主人的位置,主人坐在最末的位置,背对门口的即是末位,这是中餐的坐法。西餐则不同,无论是四方或长方桌,男女主人是面对面,女主人在第一个位子,男主人在最末,两旁是客人,愈接近女主人那一边,位子就愈大,同时男客人是间隔坐的,中间则坐女客人。(具体图见教材:P24。)

按照中国的〈曲礼〉讲:「男女不杂坐」男女不能间杂坐席位,应该要分开的,(中国人古时男女不允许一起坐,防微杜渐。)但西洋人认为男女杂坐是一种礼节,应该如此。所以中西文化正好是相反,我们没法批评人家,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这样,所以现在吃西餐必须守西餐的礼,我们若不习惯他的西餐,不参加就是了,你要参加就得跟随那种礼。

礼不论是中国或外国,规矩虽然不同,但是一定要遵守它,这个原则不是会变的,譬如吃西餐时,刀叉怎么拿法,拿面包是拿那一边的,除了饮料及酒可以端起来以外,盘子就不能端起来这样吃,人家会说你一定没吃过西餐,这都是礼。

这里讲「为人子坐不中席」在家庭中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诉小孩子不要坐在主要的位子,因为主要位子在家中是父母尊长所坐的,你到外面坐客,人家是正式宴会,他首要位子是主要客人,你是不是主要的客人呢?这个不了解的话,那你就不如礼了,会招来人家的笑话。

我们学礼只是个原则,「坐不中席」是一个原则,除了入席以外,其他凡是讲礼节的场合都要注意。

具体做法举例:1.譬如不是宴会,你到一位朋友家,有三、五位以上的客人,那你就要看房间的方向,愈在里面的位子愈尊贵,那你就要让在场那些年纪比你高的坐在里面,而你就坐在外面;

2.还有现在一般集会的典礼,有台上或台下的,一般台下位子愈前面愈尊贵,而台上愈接近主席的愈尊贵,你不能一下就跑去说我跟主席坐在旁边,那就不行了,要坐到外面来,以此类推,「坐不中席」就是这个意思。

【行不中道】 本质:实用,恭敬,礼让。

在古时候,家庭中都讲究礼教,到一定的年龄,男女应该异路,女子有女子走的路,男子有男子走的路,所谓「中道」不要走在中间,各有各的道路。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,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。(举例:《礼记*王制》——“道路,男子由右,妇人由左,车从中央”。男女异路之制。后学认为:男女异路本质应在于防微杜渐。)

行不中道的本质在于恭敬。在《礼记》中讲,所谓「礼」不是为某个人讲的,而从普通人到皇帝都要遵守,所谓「中道」古时候皇帝走中道,上朝时臣子只能走左右两旁,中间不能走,是尊敬皇帝。在家做子女的,他父亲在家中,就等于皇帝一样,所以称父亲为「严君」中道是父亲所走的,做子女的不应该走中道,这也是尊敬长辈。

具体做法举例:我们现在可取其精神应用在日常生活上:1.在马路上,我们也要尽量靠边走,否则就很容易发生车祸。2.家中的门,也是靠边走,你让人家这都是礼貌。3.现代的「行不中道」也含有礼让的意思。比如现在大建筑物都有电梯,人家电梯门一开了,你站在旁边有次序地进去,如果你不守秩序,在当中一站,等着进去,那人家怎么出得来呢?你靠到一边礼让人家,就到处不会惹人讨厌,主要的意义在此,原则都是可以应用的。(举例:坐电梯、上地铁等。太上感应篇:不履邪径,不欺暗室。慎独。)

三、为人子出必告,反必面

〈曲礼〉中说:「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,所游必有常,所习必有业,恒言不称老。」 本质:避免父母家人、相关人等担心、焦虑,让人放心。

【出必告】

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,无论时间的长或短,都要禀告父母亲,因为告诉他以后,1.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,什么时候才会回来,这是一个;2.让父母放心。一般所讲:「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」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,现在交通这么复杂,就更难说了,所以告诉父母之后,到那里去,何时回来,父母了解了,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。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,他就可以打听,如果不告诉的话,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,这是不孝。

扩展:团体中不能不禀告就单独行动。家庭中除父母外还要告诉尊长是礼节。就拿一个团体来讲,它都有管理的,比如说到外面旅行,也要受带队的人指挥,你不能随便地不告诉他而单独地行动;出门时要禀告,再推广来讲,比如说要出远门,或者一个星期,或者一个月才能回来,这不但要告诉父母,也要告诉尊长,向他告辞,这是一个礼节。

【反必面】

是指作子女的,按时回来了要去见父母,看看父母的颜色、健康状况是否安好,等于「晨昏定省」一样,「反必面」是必须要注意的

1.就自己来讲,看看父母是否和原来一样;2.就父母来讲,回来时禀告他,让他安心。为什么呢?做子女的不知道,你自己有了子女,做了父母时,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心理,子女年纪小当然不必说,就是年纪大,成年了,在父母眼中,你还是小孩子,他恐怕你一举一动还是毛毛躁躁,恐怕在外面有疏忽的时候,发生事故。(举例:母活一百岁,常忧八十儿;连小动物都是一样的,担心自己的子女:挣脱皮喂养孩子的黄鼠狼。)

具体做法举例:父母在,不登高,不临危

就拿到外面郊游来讲,年轻人喜欢冒险,登山玩水那里都有勇气去,可是这在「礼」上就不许可。父母在世时,你不能攀登很高的地方,也不能去危险的地方,因为万一发生危险时,父母的心里会怎么难过?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,应该要替父母着想,不能为所欲为。「反必面」就是回来时要告诉父母,使他心里安心。

所以「礼」并不是要限制人家,让人觉得这样做很麻烦,而是一个人有了良知良能,他天性要如此,必然是这样做的;有些人不这样做,他是学坏了,违背了天然的理。

举例:1.比如牛来讲,母牛养的小牛,母子常在一起,如果用人为的力量把小牛牵走,母牛会一直在叫。小牛也在叫,母子分开来,叫了半天,再把小牛带回来,这下可不得了,两个联合起来在一起叫,好不容易能会面了,高等的畜生都是这样,何况是人呢?他的天性就是如此。现在有些人学了坏风气,自己毫不在乎,可是想想看是愧作了这个人,应该如此吗?

2.对太太也要出必告,反必面。有利于家庭和谐。(家庭生活无秘密,不要吃饭了才打电话回来。)

3.对公司领导员工,也要出必告,反比面。(临时出门要告诉出去多久,有事打电话,电话保持开机。)

四、长者与物,须两手奉接

本质:尊敬、稳重,承受,承担,郑重之意。

长者包括父母师长,比自己年纪大的,都是长者,还有同一个家族,他年纪比我小,可是辈分比我高,也是我的长者,或者是外戚,比如说你的年纪比你的小舅舅还要大,但他是你的长者,他给你东西,你也得跟长者一样看待,不能一手就接过来,必须两手接着才合乎礼。

这个「奉」在这里读作「捧」两个字一样,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。人家送东西给我,我两手捧起来承受,接受下来,所以这个「捧」就跟「受」字一样。「受」字楷书是这样写法,象形字上面是两个手,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,一个「冂」下面又是一个手,双手接才合礼。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,为了表示尊重他交付的东西,深怕把它掉下来,双手捧起来的话,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,不要掉下去。(举例:现在小朋友有没有好好接的?对物品随便,就是对人随便,对人随便回引发做事随便。)

扩展: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,而且按照礼应该是齐眉,或者最低限度当胸拿高一点。(举例:此礼不懂,会给父母师长招来侮辱。比如说我们上香时拿过去,长者他负有教导的责任的话,马上就要纠正你的不对;在外面,这长者没有负教导你的责任的话,他在心中就会对你的父母师长不以为然,这种简单的平常的礼都不教。你看我们很细微的举动,就给父母师长招来侮辱,这是自己的罪过。)

现在我们不管人家懂不懂道理,我们送东西给人家,照着规矩来,人家不会以为你怎么这样落伍,都会对我们有好感。

扩展:不但对长辈,对平辈也应该这样。总之,我们东西交给人家,授给人,「授」是教授的授,除了「受」字外,旁边还加个「手」字边,三支手,我们从造字里面想,更是要自己看重。(举例:尤其在现在常有颁奖,颁将时是上面颁发证书、奖状或奖牌,他当然是长者。长者也要双手递过来,接的人更要用双手稳妥地接过来。若是由你颁发给人,则要稳妥地让他抓好了,你才放手。如果对方没接好,你就放手,那奖状在典礼场合中,这么一掉下来,就很失礼了,掉下来的奖状是一张纸或一个木头牌子,也还罢了,若是大理石雕刻的,那就粉碎了,当时,该难堪呢?)

具体做法举例扩展:从小对这些事情就要训练一举一动,走路、手所交付的,所接受的都要稳重。行为上的训练,做事一向如此稳重,自然地就习惯了一切的礼,而能一体万用。

1.就拿写字来讲,从小就要练习一笔一笔的不要苟且,上了国中、高中就变了,到了专科、大学写得就不成样了,他一横一直都是波浪式的,画得让人看不出来。你平时写的字,让对方不了解,有时邮政划拨买书,对方看不懂地址是几巷几弄几号,可能把书寄到别处,你就无法收了。

2.再讲到现在一般的考试,普考、高考也好,你的字写得不正规的话,看卷子的先生一看就头痛,你文章写得再好,其他学科也答得很正确,他一看就不行,就算现在用计算机阅卷,你数目字写得不对,数据处理也就错了。

3.补课时数字抄错的孩子。

所以,总要守住规矩,要从小到大训练不苟且,从写字到做人做事,一切都不能草率,这样做什么事都一本正经,规规矩矩,你修道办事没有不成功的,这也关乎一个人的前途。同样去考试,你字写得比别人端正,他就比不上你。其他一切无不是如此,所以「两手奉接」表示尊敬、稳重,应用到日常生活上,则是一体万用。

五、徐行后长,不疾行先长

这是走路时的规矩,你跟长辈一同到外面去,走的时候,你要在长辈的后面。「徐」是慢慢的,跟在他后面,你不能说长辈走得这么慢,我跟在后面不耐烦,就超前走吧!我来引导他,我快一点,也许他就会更快一点吧!这就不对了,不能这样做。他慢是他的体力衰了,不能够快,你要耐心的跟他后面走。

在〈曲礼〉中也有讲到「年长以倍,则父事之」年纪比我大了一倍,以父亲的礼来对待他,「十年以长,则兄事之」年纪比我长上十岁,我就把他看成我的长兄、兄长。「五年以长,则肩随之」比我大了四、五岁,我跟他一起走的时候,所谓「肩随之」是可以并排,但也不能完全成齐的,你稍微比他肩膀后一点,所以「随」字就是你的肩随着他的肩,这比较宽一点。假如「长十年」兄长,「长以辈」比我大上廿岁,这样的话,我只能跟在他后面,而不能用肩随,是应该这样的。

对父兄是如此,在社会上对一般年长的人,我们也应该如此。礼是原则性的,比如上汽车或者火车,也应该让长辈先上,你在后面帮着扶持,避免他不小心跌倒。再如长辈骑车子,你也骑车子,和走路的原则一样,还是要跟在后面,不过有一个可以变通,这里是讲的跟长者到达某个地方去,那当然要跟在后面。假如不是同时出发,而在半路上遇到,你又有必要的事情,这就可以权变了,你可以跟他打招呼,禀告清楚,恕恕罪,有事得先走,取得长者的谅解,就可先走。若泥于呆板,反而觉得礼碍手碍脚了。

所以在五四运动那些人,也许自己不善读书,也许他故意找麻烦,他遇到这到地方就指出来告诉那些先生,你守礼就是有这些不方便的地方。其实那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?「礼」是通乎人情,不是死板地那么讲,死板板是不懂,没有彻底了解。所谓「徐行后长,不疾行先长」是两个同时出去,一起到某个地方办事,这么讲的,原则是如此,还有变通的地方,这是要了解的。

扩展:在公司对上司或领导,也应做到徐行长后。这时不是按年龄和辈分排列,按的是职位排列。(举例:你觉得你年纪大,走在前面,结果别人把你当老板、当董事长,那就造成混乱了,让对方尴尬。)

注意:徐行长后,如果自己是长辈或上司,告诉晚辈或下属要注意技巧,否则别人会以为你傲慢。

六、长者立,不可坐,长者来,必起立。

无论古今中外,让人家坐是个礼节。但坐有坐的礼节。

【长者立 不可坐】 弟子规:长者立,幼勿坐。

站在那里是侍候长者时,应守的礼。(举例:比如一国的元首,到他国访问,他都有侍卫长,你不能说元首到一个地方,站在那里,而侍卫长坐在那里,没有这个道理。一定是元首坐下来,侍卫长站在他后面。)

为什么有站着有坐着呢?站在那里总是比较消耗体力,而坐着则比较安逸,坐着则不如躺下来更舒适。当然一般礼节,不能躺在那里,坐者比较合乎道理。

所以有长者在场,他站着,我们身份比长者低,就不能坐下来。家中有客人来,对小孩来讲,客人都是长者,客人没坐下来,小孩也不能让他坐。(举例:公交车上,很多小朋友都坐着,爷爷奶奶拿着书包站着。)

「长者来,必起立」长者到我们家来,我们还是坐着不动,这当然不敬,外国礼节也是如此。如果洋人来了,我们坐在那里不动,他也会见怪我们:怎么那么傲慢,我来了,你动都不动。所以一定要起来招呼,表示欢迎、尊敬,这也是要慢慢地养成习惯,有客人来,他的举动不待教,自然就表现出合乎礼节了。(举例:现在去朋友家,很多小孩子坐在那里根本都不起来,更别说让你先坐了,招呼也不会跟你打,跟你笑一下已经谢天谢地了。这是傲慢,以后长大了,难遇贵人。不是遇不到贵人,是没有贵人愿意帮他,基本礼貌都不懂。)

七、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。

长者的座位,就古时来讲,国家中有皇帝的,大臣的座位;家庭中有家长经常坐的位子,它有一定的位置,家长坐在那里时,你不能在他面前跑来跑去。「踱」字本来的意思,是赤脚在走路,现在一般人讲是漫步,踱方步。长者坐在那里,我们大摇大摆地在那里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,是不合乎礼的。

按照礼来讲,长者坐在那里,我们做晚辈的人,没必要时不要经过他面前,有事情时,要小快步地走过,小的快步走。(举例:「趋」字,《论语》〈季氏〉篇,孔子的儿子叫鲤,「鲤趋而过庭」孔子在家中站在那里,孔鲤经过面前,「趋而过庭」不是漫步地走来走去,而是很快地走过去,这就是礼。)

再讲到更重要的场合,在皇帝的座位前经过,更要注意,在朝庭中步伐走错了就失礼。官位再高,能力再强,连基本的礼都不懂,那就完了。宰相、大臣在朝庭中也有固定的位子,当皇帝办完事,经过大臣的位子,就是大臣不在那里,他走到空位子面前,也要表示礼貌,不能若无其事的没有一点表示。

在古时,不但位子,就是君主所住的房子、宫门,大臣在外面马路上坐车经过那个地方,都要下车,表示礼貌,何况长者坐在那儿,你更不能旁若无人踱来踱去。

(举例:现在的孩子在大人面前跑来跑去,大喊大叫,不顾大人谈话受不受影响。大人认为很活泼,其实那哪是什么活泼啊,那叫随便,没有教养。长大了就旁若无人了,会培养出不顾他人感受,自私自利的习气出来。)

尊敬长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,办到的,所以古时的教育,从小洒扫、应对、进退都包括在其中。这些似乎都很简单,但是很多人都办不到,因为他从小没有养成习惯,长大时就改变不过来了,好坏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,由细节养成一个人的小节,小节就影响到大节、人格。细微的方面就是这个礼,慢慢地就养成一个真正的所谓君子,循着这方面去做,关乎一个人的前途,这是非常重大的影响。

八、立不中门,过门不践门限。

本质:恭敬、谦虚、为人考虑。

这也是从〈曲礼〉中摘录出来的,在《论语》〈乡党〉篇也有两句话说孔子「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」。「履」是脚踏到面,「阈」就是门限,「中门」就是中间的门,古时正式的建筑都有三道门,这一家的主人都由中门出入,其余的人由两边出入。朝廷中的中门,只有天子出入,臣子都是从两边。现在寺庙中也是如此,中门平时都是关起来,而从两边出入,从那边进,由这边出,这是有一定的。

「立不中门」本来是讲三个门的,假如像现代一般家庭只有一个门,则取其意思为,在家中不能站在门口当中,而要站在旁边,以免挡住别人出;再如上下楼梯,也要靠边走,不能在当中走而挡住人家。(引申:不要站在小过道口,或者立在中间挡路。在寺庙,或进大的场所,都应该走侧门。拜佛也应该摆旁边的位子。在寺院被维那师说要养全寺院。)

「过门不践门限」你经过这个门,不要用脚踩门限,门限现在很少用,过去一般都有门限,就是门的下面有个木头横过来,跟地面是齐的,有的叫「门栅」比地面高一尺或二尺,它是活动的,可以放下来或拿起来,平常是放下的。所谓「限」是限制内外,有内外之分,也叫做「阈」。为何不践门限呢?

注解皇侃疏有两层意思:第一,因为门限是高起来的,脚踩到门限上,身体提高了,这是一种自高的意思;再者,脚践在门限上,鞋底下有泥灰,把门限弄脏了,别人再过去时,古人都是穿长衣、长袍,拂在门限上,就把人家的衣服弄脏了,有这两层意思。

但是到了清儒焦循解释《礼记》时,又大不相同,他说门限在古时,从朝廷到一般人家,尤其是比较富贵之家,多半都有车子,放在房子中,出大门时,车了要开出去,门限就要拿走,不开车时,门限就放下来。开车时或有正式客人来了,门限撤除,就谈不上践门限的意思。拿这个就代表一个意思,这门限在朝廷来讲,是君主出入的通道,在家庭来讲,就是一家之主,家长出入的,为臣做子女的就不应该从长者、主人的通道出入,有尊崇长者的意思在当中。并不是说践这个门限。拿现在来讲,我们普通都没有门限,可以解释为,到人家门中,要先把鞋底擦干净再进去,同样道理,到人家家里作客,不要把人家环境弄脏,「不践门限」广义的精神是如此。

九、立不一足跛,坐勿展脚如箕,睡眠不仰不伏,右卧如弓。

〈曲礼〉上讲,「立勿跛」站的时候不要像跛子一样,我们普通人站着要两脚着地,很正直地站在地上,跛子因为一只脚坏了,只有一个着地,另外一个悬空起来无法着地,这叫跛子形状。一般人常常右脚站着,左脚伸出来,腿还弯起来,站起来就跟跛子一样,在仪态方面是不对的。(举例:我们男同学服兵役时,立正时两脚站得稳稳的,稍息时,两脚仍是平均地着在地上,这才正确。)

以前的稍息不是如此,右脚着地,左脚往前踏一步,可以轻松些,那就是跛。一脚跛着那种形状是随便的,尤其我们与人家谈话,或是见了长者,平时养成这种习惯,那就很失礼了,所以站的时候,要有站相。

坐呢?「勿展脚如箕」坐在那里,应将两脚自然地放在地上。「展脚如箕」则是把两脚分开分得很大,箕就是乡村里用竹子皮编成,畚土的畚箕,上面是小小的,到前面展开成很大的面积,我们坐在椅子上,如果把两脚斜斜地撑开来,就跟畚箕一样,这样展开来是很不雅观的,尤其是女生更不可以。再说,把脚撑很远,人家经过时一不小心就给绊倒了,所以坐时不要展脚如箕。(举例:现在有小朋友故意在人家经过时展脚绊别人,觉得好玩,真不知轻重。更在别人坐的时候拉椅子,让人一下子坐到地上去,有一例子是让人瘫痪了。这些都是孩子平时行住坐卧过于随便,才会做事随随便便,不经考虑,酿成大祸。)

睡眠呢?不仰不伏,右卧如弓。曲礼中说「寝勿伏」,趴着睡叫伏,它只说不可以伏,但可以仰卧或侧卧,仰卧就是仰着身体睡,侧卧就是侧在一边,侧那一边呢?它也没讲。我们老师比注解的高明,因为他这里讲「不仰不伏」固然不能伏,也不要仰:

1.伏是不雅观的;

2.仰更不好,因为在坐理上来讲,我们的五脏是在前面,后面是脊椎骨,仰的时候五脏张开来,所吃的东西压在上面,除了吃的东西不消化,伤害肠胃以外,还有其他很多不好的地方。

3.最好是侧卧,但不是左侧,而是靠右侧,依照生理结构来讲,靠右的时候,里面五脏很自然弯一点,不是很直,因为我们人的身体结构,稍微有一点弯血气的运行很流畅,很合乎自然。

所以古人的养生学上讲:

1.「立如松」站在那里就跟一棵松树一样直;

2.「坐如钟」坐下来就像一个大钟在那里,稳稳当当的,脚、身体都很直的,

3.「行如风」走路就跟风一样,风是往前吹,是直的,走路就是一直往前走,跟风吹一样。

4.「卧如弓」睡觉时就像一张弓在那里。过去我们老师讲「卧如弓」的时候,他还曾经做过示范。靠右边卧,右手托腮,右脚打直,左脚稍为弯一点,靠近右脚左手附在左大腿上面,仪态很壮严,也非常合乎卫生。所以道家的睡觉就是这么睡的,因为道家是练气的,这样睡的时候,气不会散,一个人睡眠时,最重要是不散气,而要聚精养气的。一个人的精气神是身上的三宝,晚上仰睡,精神一松懈,气一张开,精就流失了,往往有这个关系,所以,道家养生是侧卧如弓。

(举例:指出现在的一些错误的坐法。年轻人现在站不好,得骨刺的故事。坐的端正,会有精气神。饿着肚子都要有骨气,说自己吃过了,多理发,多喝水。时运不济,妄求无益。)

十、同桌吃饭,不另备美食独啖。

就同一个家庭来讲,同桌吃饭时,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另外预备特殊好吃的东西。(注意是任何人。)

某个人专门在那儿吃一份好的,别人不能吃,养成一种不平等待遇的观念。做家长的这样吃,就暗示家庭的子弟,他将来做家长也这么来,就不大好了。

举例:1、家长不能给自己的小朋友单独准备一份他爱吃的,别人都不能吃,这样会让孩子从小骄慢,觉得高人一等;2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孕妇,要特别注意。虽然怀孕应加强营养,但最好不要单独准备美食。也有可能会觉得高人一等,变得骄慢起来。这样有可能生了孩子后还想单独准备美食自己吃。(在此方面我没有经验,大家可以向我提供相应资讯。)

特别情况:当然,到子女成人以后,他来奉养父母的时候,那又另当别论。

《礼记》上也讲「父子不同席」,专门叫父亲单独在一个席上,你弄好的东西,这是应该的,与这个不相关。

这里是指一家人在同一桌吃饭,或是有朋友,或是普通的宴会,所有吃的东西,都应该是大家一律同等的,你要专门预备某种最好的食物,一个人在吃,别人在看,这总是不大好,让人家觉得是不平等待遇。(举例:在朋友家吃饭,朋友太太怀孕,单独准备汤圆自己吃,同桌在席的还有小朋友,小朋友也不能吃,总觉得乖乖的。)

十一、不挑剔食之美恶。

一、此礼解释

吃东西不要挑剔,这个好吃,那个不好吃,或者偏食某种东西,孩子容易犯这个毛病,做家长的要好好教导子女,长大了才不会挑食。

举例:现在很多人长大了都还在挑食。(人家给她拿来了,她说我不会吃这个,你也拿她没有办法,放回去又不合礼节,往往就造成了浪费。这样的人,往往给人家留下很不好的印象。)

这条礼有两层意思:

第一层,就偏食来讲,吃东西要平均,营养要平衡,身体才能发育正常,否则缺乏某种营养的话,将来身体不会好。

第二层,即使在营养上没有关系,专挑好的吃,不好的东西就不吃,养成这种贪吃的习惯也不好,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养成不要在饮食上这样挑剔。

第三层,养成了挑剔的习惯,也许就不仅仅在饮食上挑剔了,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开始了挑剔。(这条为自己补充,原文没有此条。)

举例:大概每个人一生吃的东西都是一定的吧,现在不吃这个,到时候一次给你吃个够。(自己在一个寺院吃苦瓜的故事。)

《论语》中孔子讲过:「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」一个读书人,其志向是在求道。

举例:像颜渊一箪食,一瓢饮,他都能乐在其中,因为他志不在饮食,他有更高的乐趣。

二、五欲之害(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地狱五条根。)

当一个人有更高超的志向时,对于其他次一层的,比如吃的,他就不大注意了。反过来说,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吃得好,穿得美,专门在五欲六尘上讲究,你的道就不行了,不能说两者兼顾,这是自古以来都办不到的。

举例:讲吃的好,穿的衣服是名牌,住的房子大,佛珠用的是名贵的,车子开的是好的,手机用好的,买大量的化妆品等等,在这些方面讲究,你的道自然就不行。但也不是让你就刻意用烂的,那其实也错了。所以见了面都不用讲太多话的,有没有功夫都是很简单就能看出来的。

假如说我又讲五欲,又讲道,两者都兼的话,那是假的。凡是用过功的人都知道,他只要将兴趣放在任何一门学问或艺术上面,自然他对其余的就淡薄了,这是研究心理学就会知道的。

他对食这方面特别注重,他的兴趣就在这上面,不用讲人家一看就看出来了,他就没有道。

所以在佛家口讲「禅悦为食」禅就是禅定,对于道上有了心得,能够入门了,兴趣在这上面就可以当饭,这是一点也不假的。

举例:凡夫道力敌不过五欲,更应谨慎。就拿我们现在念佛来讲,我们大概普通念佛或者做早晚课时,都是认为定下来,早晚课是定了,希望赶快把早晚课作完,等着要吃饭,看其他的书,或做其他的活动。这样念佛不行,要养成其余的一切事情没有很高的兴趣,只有念佛才是最高的兴趣,我全天所做别的事情都是为了帮助我来念佛,我一天当中,念佛才是主题,你把心理或者兴趣一转变的话,念佛比吃饭还要有味道,这样念佛就差不多了,进步就很快了。反过来说,念佛也非念不可,但是比较起来,吃饭、吃好的东西兴趣较浓,念佛的兴趣较淡,如此要想解脱的话,就很难了,因为吃饭是五欲之一。

老子说:「五色令人目盲。」看到好看的东西,一引诱佛号就忘了,此乃道力抵不过五欲,所以儒家讲,不要耻恶衣恶食。子路是「衣敝缊袍与衣狐褐者立而不耻」,因此孔子很赞叹他,就是嘉许他的心在道上,其余的都不注重。

三、转识成智

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,也可以如是学,要把心中的境界转变过来很难,但是要转,慢慢转,习惯是渐渐养成的。应心在道上,其余都不注重,这才是道人。

世间万事万物觉悟了就是佛法,如何觉悟呢?唯识学讲一个「转识成智」我们的「识」都是迷惑的,「智」才是明了,要把迷惑的心,转成明了的心,就在一转念之间。「转」就是把世间万事万物一般人认为是这个样子,从一般人看起来,我们也是跟一般人一样,但是我们的内心自己知道与人不同,虽然我们也跟人家一样吃饭、睡觉,但是吃饭时,我们心理与人不同。

在寺庙依照戒律是持午,过午不食,但是现在一般都办不到,晚上还是要吃饭,他却讲不是吃晚餐,而是「进药石」就是吃药品。

我们的肠胃从中午吃了午饭后,一直到明晨,这么长的时候不吃饭,肠胃受不了,得吃饭,可是这不是吃饭等于吃药一样,这是有道理的。我们普通人三餐吃饭时,把它当作饭,很有兴趣的今天又吃什么好,明天到菜市场去挑选最好的来吃,那兴趣就集中在这上面了。

如果我们修道人把它当药石看就行了,吃饭是维持色身的,需要这个色身来养我的慧命,为了这个色身,我们要吃饭,喝水,在外人看来,我们三餐也吃,也喝什么的,但是我们心中不是如此,这就对道不妨害了。所以,什么都是在转念之间,一转念就行了。

十二、食时不叹,勿训斥子弟

一、此礼解释

1、吃饭时,不要叹气,自己心情不好,吃饭吃不下去,对同席的其他人也会产生影响。

2、做家长的教子弟要看时候,在饭桌上不要训斥子弟,他高兴地在吃饭,你却在此时教训他,心中一肚子不高兴,勉强把饭压下去,气体与食物两相冲突,一定会出毛病。

3、自己情绪不好,一面叹气一面吃饭,身体也会受影响。

原理:当一个人情绪不好时,体内的气体与液体都发生变化,比如心跳加快,血液流通也快,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。

举例:在印光法师《文钞》中提到一件实在事情,有位妇女在生气时,喂母奶给婴儿吃,结果婴儿竟然死了,检查结果什么也没有,小儿只吃母奶怎么会死呢?有位医生很高明,他想办法在妇女发脾气时,把奶抽出来,与平时不生气时抽出来的奶,分析化验比较,结果发现前者的奶中有很多毒素,也就是说,当一个愤怒时,全身的细胞,血液都产生毒素,挤出来的奶都可以把抵抗力弱的婴孩毒死,可见得如果毒素存在自己的身体中,当然有不良影响,不良作用,所以有很多情绪在平时不发泄,在吃饭时才发泄,这是非常不合卫生的。(讲解此条,如有时间可引至“为什么不能吃肉”话题。)

以上是居家的礼仪,一共十二条,从古至今都非常适用,大家了解后,最重要是实际照着做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changlijuyao/6679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上一篇:常礼举要讲记(序)

下一篇:常礼举要讲记(在校)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