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以恶易好,以私废公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1314

以恶易好,以私废公(把不好的换成好的,因为私心而不顾公理)

“以恶易好”,如铁易金,石易玉,布易绸等类。其事不满达观者一笑,而其心则邻于窃矣。四祖曰: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从心起;心若不强名,妄情从何起?”东海元晓法师来唐国寻师。夜宿荒冢,因渴思浆;坐侧见一泓水,掬饮甚美。至晓观看,是一死尸之汁,当时心恶吐之。遂豁然大悟,乃曰:“三界惟心,万法惟识,美恶自我,何关水乎?”

所谓“以恶易好”,就像以铁块换金块、拿石头换美玉、以粗布换丝绸等一样。这种事情不值得达观的人一笑,但这种心态其实近于偷窃。禅宗四祖道信说:“外面的境界本身并没有好丑的分别,好丑都是从自己心中生起的;心若不对其强加分别,妄想执着又从哪里产生呢?”唐朝时,高丽国的元晓法师千里跋涉来到中国寻访名师。有一天夜里赶路就睡在荒墓旁边。因为口渴想喝水,见到身旁有池清水,就随手捧起一饮而尽,感觉味道很好。天亮之后一看,原来水是从死尸身体里流出来的汁,他立即感到恶心,呕吐不已。法师当下豁然大悟说:“三界六道的轮回,都是由心所造作,宇宙万法的现象,都从心的分别产生,所以美与恶的感受,都是我们自心在分别,和水有什么关系呢?”

宋苏东坡,珍藏一美玉。有章持者,求观,潜以燕石易之。东坡不觉,抵黄州发视之,始知为章持所易,但发一笑。未几,章持流死台州,不知美玉又归何人矣?

宋朝苏东坡珍藏了一块美玉。章持请求苏东坡让自己观赏,却暗中用燕石调换。苏东坡当时并未发觉,等到抵达黄州(今湖北黄冈市)后,打开一看,才知被章持调换,东坡只是付之一笑。不久,章持被流放台州(今属浙江)继而死掉,不知这块美玉又归何人所有呢?

“私”,以心言;“公”,以理言。以私意之喜怒恩怨,废公道之是非曲直。上而忠佞不分,则朝廷有朋比之祸;下而邪正不审,则朋友乡党有党同伐异之嫌。更进而爱憎不当,则家人父子、至亲骨肉亦成怨薮。人情之蔽,莫甚于此。无论贤愚贵贱,人人皆坐此病,但有甚有不甚耳。知其蔽者,察理以销偏执之性,平心以化城府之见,便是大学问、大手段人矣。

所谓“私”,是从人心来说的;所谓“公”,是从道理来说的。因个人的喜怒恩怨而不顾公理的是非曲直。在官位的人对忠贞与奸佞不加以分别,朝廷就有奸臣勾结的祸害;普通百姓对邪恶与正义不能明察,朋友乡里就会有人拉帮结派攻击异己。甚至爱憎不当,致使家人父子、至亲骨肉变成怨家。人情中的弊害,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。无论是贤愚贵贱,人人都患这个毛病,只是轻重不同罢了。知道这种弊害的人,就应明察事理,消除自己偏执的个性;平下心来,化除自己心中的成见。能如此,他便是有大学问、大手段的人。

宋赵抃、范镇,以论事有隙。及王安石作相,恨范讦奏,乘上问镇,遂曰:“赵抃可知其人。”上问抃,抃曰:“忠臣也。”上曰:“何以知其忠?”抃曰:“仁宗违豫,镇首请建立皇嗣以安社稷,章十九上,候命百日,须发为白,非忠臣而何?”既退,安石责曰:“公不与之有隙乎?”抃曰:“何敢以私隙而废公道?”

宋朝赵抃(简介见“济人之急,救人之危”一章)与范镇,因为议论朝政时意见不同而不和。等到王安石当宰相时,王因痛恨范镇曾向皇帝揭发他的过失,就趁皇帝问他范镇为人时对皇帝说:“赵抃最清楚范镇的为人。”皇上就问赵抃,赵抃回答说:“他是忠臣。”皇上说:“何以知道他是忠臣?”赵抃就说:“仁宗皇帝有病时范镇最先请求仁宗立储以安定社稷民心。前后上书十九次,等候皇上批示等了一百天,头发胡须都等白了,这不就是忠臣吗?”退朝时,王安石责备他说:“你不是和他有仇吗?”赵抃说:“我怎敢因私人恩怨而不顾公理。”

洛阳令,孔翊,置火庭前,有嘱托之书,皆投之于火。曰:“县令与民最近,宦途多有所托。从之,则民受害;不从,未免招尤。惟书至不开,即投于火,则在吾不知为何事,而在彼亦不至见忤也。曲直从民,公断有法,何至以私废哉?”后一子,十九岁成进士。

洛阳县令孔翊在县府庭前放置一个火炉,凡是请他办事的书信全都丢进火炉烧毁。他说:“县令和百姓最接近,官场上难免会有人托我办事。如果照办,百姓就受害;若不照办,就不免招怨。只有信件不拆开而投进火炉烧掉,那么在我就不知道托的是什么事,也不至于得罪托我办事的人。事情的是非曲直要以百姓的利益为依据,公正的论断自有法令可依循,怎可以私废公呢?”后来他的儿子十九岁就考中进士。

仰思忠,精堪舆。为显者择地甚佳,方点穴,俄骤雨下山。夜梦神曰:“此地勿与之。此人为考官,鬻三举子,当有阴祸;与地恐违天意。”仰觉,托故归。寻以争地构讼,未葬,家遂贫落。

仰思忠精通堪舆之术。有一次,他为一显官选了一处风水宝地,正要寻找龙脉结穴处时忽然下大雨,他只好下山。当晚他梦见神明对他说:“这块宝地不能给他。此人担任考官时,曾收了三个举人的钱,最后让他们考中,他会受到阴祸报应;如将此地给他,恐怕会违反天意。”仰思忠醒来后,就借口有事先回家了。不久,该显官果然因和人争地而打官司,还没将先人葬在宝地,家道就没落了。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30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危人自安,减人自益

下一篇:窃人之能,蔽人之善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