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康宝鉴

恚怒师傅,抵触父兄

shoukangbaojian2023-09-11555

恚怒师傅,抵触父兄(师傅训诲就愤怒,言行冒犯父亲兄长)

此与“慢其先生”有别,“慢”是无故而慢之,此是因教责而恚怒之也。古人事师之道,无犯无隐。凡有所教,皆当虚心和气以受之,何可恚怒乎?恚怒者,必是薄德无福之人也。

这与前文“慢其先生”的过错有所不同,“慢”是无故而生轻慢,此处则是因先生教诲责备而对他生气。古人事奉老师的规矩,是不能违犯(老师的戒律)和对其隐瞒。老师的一切教导,都要虚心和气地接受,怎么可以怀恨生气呢?而怨恨与愤怒的人,必是德薄无福之人。

明汪会道,性颖悟,书过目辄成诵,八岁能文。然事师傅,则傲慢异常,稍拂意,则背师怒詈。一日独坐书斋,忽呵欠,口中跃出一鬼,指道曰:“汝本大魁天下,因汝恚怒师傅,上帝削去禄籍,吾亦从此去矣。”言讫不见,寻翻故篇,茫然不识一字。

明朝人汪会道,天性聪颖过人,看书过目就能背诵,八岁就会写文章。但他事奉师傅却非常傲慢,稍微不如意,就在背后对其怒骂。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书房,打了个呵欠,竟从口中跳出一个鬼,鬼指着他说:“你本来可以考中状元,但因你怀恨怒骂师傅,上帝已经削去你的福禄和名位,我从此也要离开你了。”说完就不见了,汪会道随即翻阅以前所读过的书,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了。

东汉魏昭,童时见郭林宗,以为经师易遇,人师难逢,因请侍左右,供给洒扫。林宗尝有,命昭作粥。粥成进之,林宗大呵曰:“为长者作粥,不加意敬事,使不可食。”昭更为粥复进,又呵之者三,昭容色不变。林宗曰:“吾始见子之面,今而后知子之心矣。”

东汉大儒魏昭,在孩童时去进见郭林宗(即后汉郭泰,其介绍见“正己化人”一章)。魏昭认为,讲授经义的老师容易遇上,但品德好可以为人师表的老师却很难遇到,于是请求在他身旁侍候,替他做些打扫工作。郭林宗有一次生病,命令魏昭煮粥。魏昭煮好粥后,端给郭林宗进食,林宗大声斥责他说:“为长辈煮粥,不心存恭敬认真煮好,我吃不下去!”于是魏昭再重新煮粥给郭林宗进食,林宗又呵斥三次,但魏昭脸色仍恭敬如初,丝毫都没改变。郭林宗说:“我刚开始时只见到你的表面,从今以后,我知道你的内心了。”

宋邓至为塾师,善于诱掖。孝弟之言不绝于口,遇人以诚,尽心讲导。神宗时。长子绾为翰林学士,次子绩及二孙,皆一榜进士。人咸谓至尽诚训导之报。

夫小儿生于温饱之家,其气质可以旦夕而化。然有骄纵性成,易入迷惰者,惟在为师之人,方便劝导,使之开悟耳。勉之勉之。

宋朝人邓至当私塾老师时善于诱导扶助学生。劝人尽孝悌的话从不间断,待人非常诚恳,尽心为弟子讲解开导。神宗时,邓至长子邓绾(wǎn)当上翰林学士,次子邓绩和两个孙子都考中进士第一名。大家都认为这是邓至待人以诚、导人孝悌所得的福报。

如果小孩生长在衣食丰足的家庭中,他的气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变化。然而也有些骄纵成性,容易迷失方向和懒惰的孩子,就只能靠老师劝导,使他明白道理,早日觉悟并改过自新。大家多加努力吧!

“抵触”,亦与“暗侮”不同。“暗侮”之恶深,“抵触”之罪显。凡语言行事之间,几微不顺,即是“抵触”。夫父兄为五伦之首,孝弟乃人道之先,所当恭敬顺从,柔声愉色。即或父有偏私,兄有侵凌,只宜委曲解谕,反身自修。万一执迷不返,亦须和气平心,久久自然浃洽。若稍有忿气,必至抵触,则逆伦悖理,宇宙不容矣。

所谓“抵触”,也和前文提到的“暗侮”有所不同。“暗侮”的罪恶比较隐秘深重,“抵触”的罪恶比较明显。凡在言语行事当中一点点不顺从的都是“抵触”。父兄是五伦之首,孝悌乃人道最先,人人都应当对长辈恭敬顺从,柔颜悦色。即使父亲有所偏私,兄长有所侵凌,也只能委曲婉转地解释,并要努力反省自身,在修持上多下功夫。万一父兄还是执迷不悟无法回头,自己也须心平气和,久而久之,自然就能调整得周全融洽。如果心中稍有怒气,必会导致抵触情绪的产生,那就违反了伦常,背离了情理,这是天地所不能容的。

明鹅湖费宏,与一同年对弈争胜,戏批其颊,同年不悦。宏悔,日往请罪,终不出。宏父闻之怒,封一板,送至京邸,令宏自扑。宏持父书及竹板,登其堂,自扑三次,同年始出,抱头而哭。宏曰:“罪自我作,君哭何为?”同年曰:“君尚有父督责,我求督责我者,不可得也!”相好如初。

由此而观,亲已没矣,尚能触事而哀感,则不忍抵触于生前可知已。然亲之生也,固未可多得也,痛哉痛哉!

明朝鹅湖人费宏和一位同年好友下棋,在互相争胜时,开玩笑地打了对方脸颊,好友心里很不高兴。费宏觉得非常懊悔,每天都到他家请罪,但他始终不肯出来见面。费宏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,就封了一条竹板,派人送到京城,命令费宏自我鞭笞。费宏拿着父亲所写的书信和竹板到朋友家中,自我责打三次,这时好友才出来见面,两人抱头痛哭。费宏说:“罪过由我引起,你为何要哭呢?”同年好友说:“你做错事还有父亲能够督促责备,我现在想求父亲督促责备我,却办不到啊!”于是两人和好如初。

由此可见,父亲已经去世,遇到事情时还能有这样的哀痛感伤,我们就可知道,父亲在世时他是绝不会忍心抵触父亲的。所以父亲还健在的,是多么难得啊!失亲令人心痛啊!

后魏崔孝暐,奉兄孝芬,曲尽恭顺,坐作进退,惟兄所命。一钱尺布,不入私房。诸妇亦互相亲爱,亦今世俗之所罕睹也。

后魏人崔孝暐(wěi),事奉哥哥崔孝芬,善尽恭敬顺承之道,无论坐立进退,都惟兄命是从。一分钱一尺布,从不纳入自己私房中。家中的姑娌也都能相亲相爱,也是今日世俗所罕见的情形。

明颜茂猷曰:“今人不孝其亲,只是不肯抚心自思耳。但念得身从何来?父母从何往?新枝既起,旧本为枯,菽水承欢,何能报答?则孝心自然疼痛。”又曰:“今人不敬其长,亦是不肯扣心自问耳。但念得茫茫大造,出世几时?渺渺人寰,同胞几个?幼相濡沫,老共扶持,则情谊自然肫恳。”

世人细将费崔两案,及颜说熟阅深思,自必一时涕泗纵横,真性就和盘托出矣。抵触之报,又何必列?

明朝颜茂猷(其介绍见“受辱不怨”一章)先生说:“现在的人不孝顺父母,只是不肯摸着良心自己好好想想。只要想到,自己身体从哪来?父母将来往哪去?树木新枝既已生起,旧根茎就会枯萎,而我们只用极平常的饮食奉养父母使他们欢喜,怎么能报答亲恩于万一呢?这样自然就会感到心痛。”又说:“现在的人不尊敬兄长,也是自己不肯扪心自问罢了。只要想到,茫茫天地间,我来到世间能有多久?渺渺人海中,同胞兄弟又有几人呢?小的时候互相扶助而成长,到老的时候互相扶持,这样兄弟感情自然就会诚厚恳挚。”

世人若能将前述费宏、崔孝暐两个案例,及颜茂猷所说的话仔细思考,自然就会立刻感动得泪流满面,而孝悌的天性就会完全流露。抵触父兄得到的报应,又何必再列述呢?

分享到: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51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因果故事传统文化

上一篇:埋蛊厌人,用药杀树

下一篇:强取强求,好侵好夺

相关文章

网友评论

微信号

skbjcn

添加微信

微信号复制成功

打开微信,点击右上角"+"号,添加朋友,粘贴微信号,搜索即可!

扫一扫二维码
免费领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