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强不仁,狠戾自用(铁石心肠麻木不仁,凶狠暴戾自以为是)
孔子所取之“刚毅”,主于理者也;太上所戒之“刚强”,动于气者也。医家名痿痹之证曰“不仁”,以其不知痛痒也。好刚使气之人,待人遇物,不知痛痒,纯是杀机,俗所谓“铁硬心肠”是也,乌能仁哉?然刚强未有不摧折者。若吃过几番大亏,渐渐化而柔弱,是刚强者之万幸也,我日望之!
孔子所说的“刚毅”,主要是从回归仁道的道理来说的(与太上所说“刚强”来比较是另外一个含义,见注释);太上所要戒除的“刚强”,是指任意动气(指没有仁爱之心容易对众生动怒气,脾气很大——译者注)。医学上所说肢体麻木没有感觉的病症叫作“不仁”(有成语麻木不仁——译者注),这是由于不知痛痒的缘故。喜欢刚强(冷如铁石——译者注),任意使气的人,待人接物,不知痛痒,心中都是杀机,这就是俗话所说的“铁石心肠”,怎能会有仁道呢?然而以刚强手段行事的人,没有不受到打击而摧折的。如果吃过几次大亏,个性就会渐渐被感化而柔弱下来,这是具有刚强个性的人不幸中的万幸,我每天都盼望着出现!
宋包拯为龙图阁学士,谥孝肃。内刚不屈,僚属有所关白,多面折之;至于所言中理,亦未尝不怡然而改。由是人皆服之。夫刚而近理,遇物能断,此仁者之勇也。
宋代包拯在仁宗时被封为龙图阁学士,谥号孝肃。他内心刚毅,坚贞不屈,每当部属有所禀告时,大多当面纠正;如果说得合理,便和颜悦色地接受而改正。因此大家对他都很信服。刚强而又合理,遇事又能明断,这就是仁者之勇。
宋张汝庆,为提刑,每审囚,不论罪犯轻重,诸刑备施,名曰“打一套”。受讯者,谓之“阎罗催到”。后任满归,舟次高邮,夜梦数百人,破头折足,围绕索命。至家,昼见厉鬼,七窍流血而死。
夫强梁者,不得其死,固不必言;而死后三途之报,经何时而得免乎?即此案而推之,其一切刚近于暴,强流为贼者,亦可省矣。
宋代张汝庆当提刑官时,每次审问囚犯,不论犯罪轻重,必将所有刑罚全部施用,名叫“打一套”。被审讯的人都称他为“催命的阎罗”。后来任期届满回家,乘舟停泊高邮地方,晚上梦见数百人,有的头破血流,有的手足折断,围绕着向他索命。回到家中,白天都会看到凶狠的厉鬼,最后七孔流血而死。
那些强横凶残之人不得好死,本来就不用多说了;然而死后堕入三恶道的报应,不知要经多少时间才能脱离?就以此例来推想,那些性情刚强几近残暴,强横而凶狠的人,也该好好反省了。
凡人行事,用人则智,自用则愚;自用不可,况于狠戾?佛言:“狠戾如恶马。”言难调也。人而狠戾,一切执拗,自以为是,不肯服人;善友知识,谁来相亲?善言名理,谁来相告?造恶招尤之原,莫此为甚。
凡是人做事情,懂得听从别人的意见就是有智慧,如果刚愎自用就是愚蠢;刚愎自用尚且不可,何况是凶狠残暴呢?佛陀说:“凶狠残暴就像恶马一样。”其意是说很难调驯。如果一个人残暴凶狠,做什么都固执己见,不接受别人的意见,自以为是,不肯服人;那么好友和善知识,谁敢亲近我们?那些至理名言,谁来告诉我们?造成罪恶招致怨恨的原因,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。
宋王安石,忌忮媢嫉,诈善掩恶,党同伐异,强辩蔽明,以皋、夔、稷、契自居。其政事坏人才,学术坏人心。《三经》《字说》,诋诬圣人,破碎大道,非一端也。《春秋》正名分,定褒贬,俾乱臣贼子惧;安石使学者不治《春秋》。《史》《汉》载成败安危,存亡理乱,乃世龟鉴;安石使学者不读《史》《汉》。扬雄不死莽篡,而《剧秦美新》,安石乃曰:“合孔子‘无可无不可’。”冯道事四姓八君,安石乃曰:“善避难以存身。”使公卿皆师其言,无气节忠义。
初与诸贤相善,因争新法不合,皆斥逐之。其子雱,至云:“枭韩琦、富弼之首于市,则新法行。”他可知矣。
后因攻之者众,益傲很纵诞,谓“天变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之法不足守”。罪重恶盈,一子雱,发背早夭。伤不自胜,屡谢病求去,神宗后厌之,乃罢政。上失君宠,下悲嗣绝,中为人恶。所斥逐诸贤,相继柄用,尽废其法,愧惧而死。
宋代的王安石忌恨嫉妒他人,假装行善来掩饰恶行,拉帮结派,排除异己,强行辩解,不明事理,还以皋陶、夔龙、后稷、契等圣人自居。他所推行的政务,常会败坏人才;所提倡的学术,也都败坏人心。他所撰写的《三经新义》及《字说》,大都诬蔑圣人,消灭圣人大道,涉及的言论不只一处。《春秋》正君臣名分,评定褒贬人物,使得乱臣贼子恐惧,但王安石却命读书人不要研读《春秋》。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记载国家成败安危存亡治乱的事理,可作世人借鉴,但王安石却命读书人不要读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。汉末学者扬雄,为了自己的官位,不批判咒骂王莽篡汉的不对,还写一篇叫《剧秦美新》的文章,王安石竟然说:“这个论法很合乎孔子‘无可无不可(孔子原意,任何事情都有两面,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但到底哪里“可”哪里“不可”,需要有智慧才能评价——译者注)’的说法。”五代时的冯道,一生事奉四个姓氏的国家以及八位君王,王安石却说:“他真是善于避难,懂得如何自保。”如果朝廷公卿都听他的话,学他的为人,那就没忠义气节可说了。
刚开始时,他和国内诸贤能都很要好,后因推行新法而意见不合,就贬斥流放他们。他的儿子王雱(pānɡ)甚至还嚣张地说:“把韩琦、富弼的首级砍下示众,新法就能顺利推行。”由此可见此人的其他作为了。
后因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,他就更加傲慢放纵荒诞,竟然说出“天变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之法不足守”的狂言。这时他罪孽深重,恶贯满盈,独子王雱背长毒疮而早死。王安石悲伤不已,屡向神宗告病请辞,后来神宗也讨厌他,就罢了他的宰相职位。这时他上失君王宠爱,下为绝嗣悲痛,中为众人所厌。以前被他贬斥放逐的贤臣相继回朝掌权,把他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,他因此羞愧恐惧而死。
译者补充:
一切历史人物不能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,对于冯道这个历史人物,南怀瑾先生在他的《论语别裁》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,提供如下。
我们举出一个人来做例子,这是讲到这里,顺便讨论历史。在此要特别声明,冯道这个人,是不能随便效法的。现在只是就学理上,作客观的研究而已。唐末五代时,中国乱了八十多年当中,这个当皇帝、那个当皇帝,换来换去,非常地乱。而且都是边疆民族。我们现在所称的边疆民族,在古代都称为胡人。当时,是由外国人来统治中国。这时有一个人名叫冯道,他活了七十三岁才死。在五代那样乱的时候,每一个朝代变动,都要请他去辅政,他成了不倒翁。后来到了宋朝,欧阳修写历史骂他,说中国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。他曾事四姓、相六帝,所谓“有奶便是娘”,没有气节!看历史都知道冯道是这样一个人,也可以说冯道是读书人中非常混蛋的。
我读了历史以后,由人生的经验,再加以体会,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。如果说太平时代,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,倒还不足为奇。但是,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,他能始终不倒,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。第一点,可以想见此人,至少做到不贪污,使人家无法攻击他;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,也一定是炉火纯青,以致无懈可击。
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,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。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攻击他。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,可太不简单。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,自称“长乐老人”,牛真吹大了。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,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——清朝的乾隆皇帝——自称“十全老人”,做了六十几年皇帝,活到八十几岁死,样样都好,所以自称人生已经十全了。做人臣的只有冯道,自称“长乐老人”,这个老人真不简单。后来儒家骂他丧尽气节,站在这个角度看,的确是软骨头。但从另一角度来看,历史上、社会上,凡是被人攻击的,归纳起来,不外财、色两类,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。他的文字著作非常少,几乎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留下来,他的文学好不好不知道。后来慢慢找,在别的地方找到他几首诗,其中有几首很好的,像:
天道
穷达皆由命,何劳发叹声。
但知行好事,莫要问前程。
冬去冰须泮,春来草自生。
请君观此理,天道甚分明。
偶作
莫为危时便怆神,前程往往有期因。
须知海岳归明主,未必乾坤陷吉人。
道德几时曾去世,舟车何处不通津。
但教方寸无诸恶,狼虎丛中也立身。
北使还京作
去年今日奉皇华,只为朝廷不为家。
殿上一杯天子泣,门前双节国人嗟。
龙荒冬往时时雪,兔苑春归处处花。
上下一行如骨肉,几人身死掩风沙。
像他《偶作》中的最后两句,就是说自己只要心地好,站得正,思想行为光明磊落,那么“狼虎丛中也立身”,就是在一群野兽当中,也可以屹然而立,不怕被野兽吃掉。我看到这里,觉得冯道这个人,的确有常人不及之处。尽管许多人如欧阳修等,批评他谁当皇帝来找他,他都出来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这个人有他的了不起处。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,他对于保存文化、保留国家的元气,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。为了顾全大局,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。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,他当时的观念是:向谁去尽忠?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,打到中国来,各个当会儿皇帝,要向他们去尽忠?那才不干哩!我是中国人啊!所以他说“狼虎丛中也立身”,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,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。再看他的一生,可以说是清廉、严肃、淳厚,度量当然也很宽宏,能够包涵仇人,能够感化了仇人。所以后来我同少数几个朋友,谈到历史哲学的时候,我说这个人的立身修养,值得注意。从另外一面看他政治上的态度,做人的态度,并不算坏。几十年后文化之所以保存,在我认为他有相当的功劳。不过在历史上,他受到没有气节的千古骂名。所以讲这一件事,可见人有许多隐情,盖棺不能论定。说到这里,我们要注意,今天我们是关起门来讨论学问,可绝不能学冯道。老实说,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,因为没有他的学养,也没有他的气节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、感化敌人,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。有些笨人,一生也没有脾气,但那不是修养,是他不敢发脾气。冯道能够在如此大风大浪中站得住,实在是值得研究的。这是讲历史上比较大的事。我们看社会上许多小人物,一旦死了,他这一生到底是好人,或者是坏人,我们到殡仪馆中去仔细推详看,也很难断定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kbj.cn/taishangganyingpianhuibian/10710.html 转载需授权!
网友评论